遍布云贵高原的濮越族群 二维码
333
发表时间:2020-05-03 22:09来源:布依族在线 一、濮越族群形成的背景 公元前八世纪中,江汉平原一带的濮人受楚人挤压,溯长江而上,进入云贵高原;公元前三世纪末,岭南一带的越人为躲避战乱,沿珠江、红河而上,大量涌入云贵高原;形成庞大的濮越族群。 (古越人头戴包头,身刻纹身) 二、遍布云贵高原的濮人 濮人,也称“百濮”,最早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流域。《史记·周本纪·集解》引孔安国语:“庸、濮在江汉之南。”根据考古发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川东、鄂西、鄂西北、鄂南、湘北等江汉地区。 据《史记·周本纪》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与庸、蜀、羌、鬓、微、卢、彭等部族国一起参与会盟伐纣。 公元前8世纪的中叶,楚王?冒时代(公元前757—741年),楚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楚人开始对濮地进行拓取,据《国语·郑语》云:“楚?冒始启濮”。到楚武王时(公元前740—639年),已占领大片濮人的土地,《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武王于是始开濮地面有之……”。 受到楚国挤压的濮人开始溯长江而上,定居在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流域,并进入云贵高原。东晋常璩撰写的载,越嶲郡会无(今四川会理县)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即今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濮在楚西南。 约公元前467—475年,牂牁国衰落。牂牁江上游另一支濮人部落占领了牂牁国中心夜郎邑,定国号为夜郎。并将原来牂牁国君及其族人迁于夜郎邑东北面的小邑,改号且兰,便于监视控制。势力渐大的夜郎开始迅速扩张,东南降服越人建立的毋敛国(今独山、荔波),西南降服漏卧国,西边征服了莫(今威宁南部)与同立(今云南、广西小部分地方)等小国,北面越过延江(今乌江)北岸,征服了蹩国(绥阳、遵义、桐梓)、习国(今习水)、蜀国东南的牂牁国、巴国南境(今正安、德江),形成了大夜郎国。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遣将庄蹻(楚国灭越国后收编的越人首领)西征,庄蹻率以越人为主的东地兵通过黔中郡溯沅水而上,到达且兰,“民船于岸而步战”,攻克且兰,征服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抚仙湖一带。 公元前277年,秦攻占楚国黔中郡,庄蹻与楚国联系中断,归路被断。公元前276年,“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庄蹻自立为王,建立滇国后,改换服饰,顺从当地风俗,其率领的东地兵也逐步融入当地的濮人。 秦占领楚国后,派常颇略通五尺道,进兵夜郎,在大夜郎境设置蹩、汉阳、且兰、夜郎、毋敛五县,属巴郡管辖。公元前214年,秦取岭南的西瓯国、骆越国,置南海、桂林、象郡,先置的汉阳、且兰、夜郎、毋敛、镡城五县归象郡所辖。 秦末农民起义,全国大乱至秦灭,郡县皆废。且兰、夜郎、毋敛、漏卧、同立、蹩等部原有土著君长,各自旧境自立,恢复故有称号,夜郎诸国复兴。夜郎部再次崛起,逐渐控制周围各部,再次成为大夜郎国的局面。 三、进入云贵高原的越人 越人,也称“百越”,源于远古时期的“夷”。 据甲骨卜辞的记载,夏初期,夷经常与夏发生冲突。到夏后期,夷与夏的关系有所改善。夏被商灭亡以后,有一部分夏人东徙至淮河流域、太湖一带,并逐渐融入夷中。 商初期,夷与商的交流也比较频繁,文化相互影响,商的人殉、人祭就是渊源于夷。商后期,商对夷发动多次战争。长期的战争导致商衰弱,公元前11世纪初,周联合800诸侯及西土各族,经牧野一仗,最终取代商。 据古籍的记载,商灭亡以后,周武王仍封商纣之子武庚为侯,但又严密监视着武庚。周武王去世后,周因王位之争,武庚乘机与夷族各部联合起兵反周。周经三年征伐才杀了武庚,击败夷族各部,夷族势力中心开始向南转移。夷族各部与周王朝的频繁战争,导致夷族大量南迁,最终散居在长江下游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最远已经开始进入岭南及云贵高原边缘的河谷地带。 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夷人分别建立了吴国和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曾一度“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书也由此开始称“夷”为“越”。 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灭亡后,大量越人开始向南迁徙,与南部其它越人混合,增强了南部越人的实力。到战国末,南部的“东瓯”、“闽越”、“西瓯”、“骆越”等越人也开始逐步强盛起来。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平定东瓯、闽越后,派尉屠睢率兵50万,分成五路,进击岭南,发动对西瓯、骆越的战争。 西瓯、骆越等各部越人在西瓯军首领“译吁宋”率领下与秦军抵抗,伤亡惨重,“译吁宋”战死。性格刚强的越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载)。越军在新首领桀骏的率领下,退入山地丛林与秦军继续抵抗,不断对秦军进行偷袭。 公元前218年,越军对秦军发起全面反击,秦军大败。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载),秦将屠睢被斩杀,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被迫退到岭南北部与越军对峙。 公元前214年,秦国打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粮道运输畅通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再次调集30万大军向越军发动进攻,最终击溃越军,占领岭南,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将全部大军留在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5000名未婚女子,“以为士卒衣补”,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 秦始皇为稳定岭南越地局势,对三郡的治理,惟“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地方上,让越人首领实行自治。越人在秦王朝“南海尉”的监察之下,各部落首领实行自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的暴政激起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接着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 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在病重把他的心腹、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国,以抵抗中原各路义军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传达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各路义军进犯,并借机杀了秦王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岭南“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之后,又“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进讨“安阳国”(今越南北部)。赵佗连续三次遣兵向西讨伐,使原来居住于岭南的越人离析。一些氏族部落留居于原地成为南越国的居民。一些氏族部落则离开岭南,一部分沿着红水河等珠江水系向上游地区迁徙,进入云贵高原东部的夜郎国、云贵高原中部的滇国等邦国;一部分经越南北部沿着红河水系向上游地区迁徙,抵达洱海地区,进入云贵高原西部的哀牢国等邦国。 四、汉朝开拓云贵高原 公元前135年,汉王朝解除了大漠南北匈奴的威胁,增强了经济实力,开始将触角伸向云贵高原。此时,离开岭南的越人已经广泛定居在云贵高原各地,与濮人杂错而居,将先进的稻作文化带入云贵高原,不仅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还影响了濮人的生活习惯,部分濮人甚至已经被先进的越人同化。汉朝对云贵高原的开拓,加速了濮与越的融合。 (一)设置犍为郡、牂柯郡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拜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苻关入”夜郎。唐蒙到夜郎首邑,“遂见夜郎侯多同,谕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在唐蒙的利诱下,“夜郎旁小邑皆贪汉缯帛,以为汉道险,终不能有也,乃与蒙约”置县。公元前130年,汉王朝在夜郎国置犍为郡,夜郎国纳入汉王朝的版图。 公元前126年,匈奴南犯,“......专力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制夷夜郎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汉王朝放松对夜郎的统治,夜郎等各邦国脱汉自立,只好不闻不问。 公元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谈在大夏(现阿富汗)见到蜀布、邛竹杖,得知是从身毒(印度)贩运去的,推断蜀、邛必然接近身毒。于是,武帝遣使到西南夷探明通往身毒的道路。 公元前112年,“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在犍为发南奥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及与其众反,杀死(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南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绪(即且兰)”。公元前111年,汉平定南越;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遂入朝,受封为夜郎王。分犍为郡南地置牂柯郡。 汉朝在夜郎几度推选郡县制,又几度废弛。只要时机适宜,各邦国又各自称王,雄长一方。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夜郎的“牂牁、谈指、同立等二十邑,凡三万余人皆反。”句町侯之波出兵助汉平叛有功,公元前82年(始元五年)受封为王,势力不断增长,与漏卧结成联盟,影响了夜郎王对联盟的统治地位,双方矛盾逐渐激化。到公元前28年(汉成帝河平三年)“夜郎王兴与句町王禹、漏卧侯俞举兵相攻。牂牁太守请发兵诛兴等。议者以为道远不可击,乃遣太中大夫蜀郡张匡持节和解。兴等不从命。刻木象汉吏,立道旁射之。”“......大将军王凤,于是荐金城司马陈立为牂牁太守,及至牂牁,谕告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见,立数责,因断头。”陈立诱杀夜郎王兴后,“兴妻父翁指与邪务收余兵,迫胁旁二十二邑反。时天大旱,立功绝其水道。”“纵与反以诱其众。蛮夷共斩翁指,持首出降”。夜郎王兴的儿子邪务下落不明,从此,大夜郎国土崩瓦解。 夜郎与汉王朝对抗的一百多年间,统治阶级的濮人与来自岭南的越人开始联合,相互影响、相互通婚,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濮越族群,并继续反抗着汉王朝的统治。 (二)设置益州郡 公元前112年,汉发夜郎附近诸部兵攻南越,且兰君以此反汉,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第二年,汉兵从巴蜀南下,攻下且兰,设置牂柯郡(今贵州黄平西)。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滇国,降滇王,以其地设置益州郡(今云南晋宁),乃“分群柯置益州郡”。 滇王被迫归顺后,受赐“滇王之印”,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汉朝派郡守与滇王共同治理益州郡。之后,汉朝强行将北面的氐羌系(嶲、昆明等)游牧民族迁入益州郡,并占领哀牢国的部分领土,滇王的权利也逐渐被消弱,渐渐失势的濮人族群开始与来自岭南的越人族群联合,共同对抗汉朝的统治。 公元14年,滇王若豆率部起兵反汉,杀死益州大尹陈隆遣。王莽先后派遣“平蛮将军”冯茂以及宁始将军廉丹和史熊率兵前来平叛。公元25年,在廉丹的血腥镇压下,若豆为首起义军受到重创,被迫从滇池地区转移至汉朝势力相对薄弱的洱海地区。 公元42年,滇王的部属栋蚕率部在洱海地区起义。公元43年,汉朝派将军刘尚率汉军3000余人进行平叛。公元45年,刘尚将栋蚕等人追至不韦(今隆阳金鸡),于不韦大战,最后杀死栋蚕部7000余人,俘虏5700余人,缴获马3000匹,牛羊3万余头,栋蚕也被斩杀,濮越族群受到重创。 越人自岭南进入云贵高原后,与濮人杂错而居,相互贸易,相互影响,生活习惯逐渐接近,在汉朝的压迫下,开始由合作走向融合。 经若豆反汉、栋蚕起义后,一部分濮越人开始向周边地区迁徙,汉朝加速从四川迁入氐羌系游牧民族,与留在当地的濮越族群杂错而居,逐步加强对益州郡的统治。 (三)设置永昌郡 汉朝降服滇王,在滇池地区设置益州郡后,势力范围开始进入哀牢国。汉朝强制从四川迁吕不韦后裔吕氏家族到哀牢国都附近居住,并将怒江以东的哀牢领土强制设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比苏(今云龙)、嶲唐(今云龙漕涧)、不韦(今隆阳金鸡)等6县,并归入益州郡。 公元45年,益州郡的栋蚕反汉起义军逃入哀牢境内,汉朝军队追至哀牢,在哀牢境内的展开大战,杀死栋蚕部7000余人,俘虏5700余人,缴获马3000匹,牛羊3万余头,主帅栋蚕也被斩杀。哀牢百姓面对汉朝军队,惊慌逃亡至怒江西岸,哀牢统治者被迫将统治中心随百姓一起移至怒江以西的腾冲、盈江一带。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看到西汉王朝统治的怒江以东在发展变化,留在怒江以东的哀牢百姓在汉朝统治下变得富足,深感汉朝之强大,遂决定归附汉朝。于是,率属下各部落王国77邑王、5万余户、55万多人举国“内附”,并派其儿子扈栗到汉朝京都洛阳表明归属意愿。汉朝欣喜若狂,将已占领的哀牢领土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比苏(今云龙)、嶲唐(今云龙漕涧)、不韦(今隆阳金鸡)6县划出,加上尚未被汉朝占领的哀牢领土博南(今永平)及怒江以西(德宏、腾冲一带)的哀牢领土,在博南设置博南县、怒江以西设置哀牢县,共计8县,设置永昌郡,归哀牢王柳貌及永昌郡守共同治理。 公元76年,哀牢王类牢与永昌太守及汉朝统治者产生矛盾,率哀牢众部起兵反汉,迫使太守王寻逃到叶榆(今大理),哀牢军一路攻下嶲唐(今云龙漕涧),打至博南(今永平),汉朝急忙派出9000多人的军队进行反击。公元77年,汉朝军队击败哀牢军,哀牢王率部逃亡至怒江以西。 哀牢的失败,让汉王朝在云贵高原的势力得于巩固,哀牢境内各部族也在反抗汉王朝的统治中,加强合作,相互交融,在两大族群濮人与越人的主导下,融合成势力庞大的濮越族群,开始将势力中心转移到伊洛瓦底江流域。 五、濮越 - 濮越融合后的发展 最早进入云贵高原的濮人,有些只稍作停留,继续向更远的中南半岛迁徙;有些居住在深山中,以打猎为生;有些居住在相对平缓的“坝子”,从事农耕。向中南半岛迁徙的濮人,与中南半岛的土著融合后形成孟(吉蔑)人,即今高棉族的先民;居住在深山中的濮人,保留了古濮人的传统,即今佤、德昂、布朗等民族的先民;在“坝子”从事农耕的濮人,与岭南来的越人相互融合形成濮越人。 濮越人因地域及外部环境的不同,大体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云贵高原东部的濮越人受汉文化影响比较深,在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僚”,成为今布依、仡佬、侗、水等民族的先民;云贵高原中部、西部的濮越人因南面、西面都没有强权,逐渐向南面、西面发展,演化为“掸”,成为今掸、佬、傣、泰、阿洪等民族的先民。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