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UIABAEGAAgrNbyjQYotvmerwYwjAE4jAE
ABUIABAEGAAgqdXyjQYoycOBrwIw3QI4gAE
新闻详情

孙乾卫:乌蒙山区敬业人

 二维码 528
发表时间:2021-05-19 16:11作者:农文成

乌蒙山区敬业人

——回忆采访原中共六枝特区党委书记孙乾卫


孙乾卫:乌蒙山区敬业人1.jpg

人物介绍:孙乾卫,男,布依族,贵州六枝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法学学士。历任中共六盘水市委政法委委员、市综治委委员、市综治办副主任、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市政府办秘书、市中级人民法院庭长、纪检组长、中共六枝特区政法委书记、特区党委副书记、特区党委书记、特区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中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系中国法学会会员、全国文学联谊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六盘水市第四届人大代表、贵州省布依学会副秘书长、六盘水市布依学会会长。


那是1996年的金秋十月,六枝特区经济建设捷报频传:仅烤烟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2700多万元、种植烤烟和创办一个复烤厂为国家增加税利1200多万、招商引进资金近亿元、粮食产量灾后依然创历史最高纪录……捷报传佳音,不忘敬业人。该特区部、办、委、局的主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情况时,总是交口称赞:“成绩的取得,包含着特区党委书记孙乾卫同志倾注的大量心血!他说实话、办实事、创实绩,是乌蒙山区难得的敬业人。”

(一)

地处乌蒙山区的贵州省六枝特区1995年被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当年孙乾卫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对六枝特区经济社会如何更好更快发展进行分析思考,他认为六枝特区在六盘水市属于农业开发条件较好的区域,必须在抓好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利用的同时,因时因地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大农业的思路抓好六枝农业生产综合开发。他紧紧抓住当时全国烤烟生产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的难得机遇,决定在全特区种植4万亩烤烟,以此作为近期增加农户收入、壮大特区经济的举措之一。1996年初春,孙乾卫在特区干部扩大会议上宣布:拿出他2个月的工资作为种植烤烟风险抵押金时,许多对选择烤烟作为经济突破口持怀疑态度的人都感到惊讶,要知道,全特区4万亩的烤烟种植如果失败了,不仅仅只是牵涉特区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对全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冲击影响!关于这一点,孙乾卫心中是明白的。然而,这位特区党委书记认定,这一决策是根据国家“北烟南移、东烟西移”和“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战略经济调整来决定的。他心里自有他的盘算:在当时分税制的条件下,大农业的各种税收越来越成为地方财税基数之外的重要增长源,要实现财税收入的逐年增加,就必须大力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支柱产业。烤烟生产作为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在全省已得到验证。六枝作为一个农业基础薄弱,粮食生产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差,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县,如不因地制宜地依托市场发展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一契机,六枝就将再次失去腾飞的大好时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孙乾卫毫不犹豫地采取措施,在全区抽出12个乡镇作为烤烟种植基地。为保证种植烤烟任务的顺利完成,继而成立了特区烤烟生产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各乡镇也按要求成立了烤烟生产领导小组。还从特区机关里抽出12个部、办、局与12个种烤烟乡镇进行挂钩,挂钩局第一把手兼任挂钩点副书记,使之能够从人力、财力、技术力量上给予挂钩点全方位的支持。他还安排每星期一坚持召开联席会,专门听取烤烟生产的进度情况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抽调四大班子领导成员组成两个督查组,督查组可以建议撤换执行任务不力的干部。由于组织措施得力,一段时间以来,全特区上下环环紧扣,形成人人关心烤烟生产的良好氛围。作为特区第一把手的孙乾卫更是经常泡在乡镇加强引导,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从作出种植烤烟的决定起,人们便经常看到他穿一件褪色的灰夹克衫和一条半旧的黄军裤,爬山越岭,走村串寨,找烟农谈心,向技术人员学经验,给条件困难的乡镇排忧解难,全特区种烤烟的12个乡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级干部和群众的交口赞誉。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山寨的父老乡亲,都称赞他是一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带领群众走富裕路的年轻布依族好书记。

孙乾卫:乌蒙山区敬业人2.jpg

(二)

当年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孙乾卫个头魁梧,身板结实,言谈举止爽朗、风趣、敏捷,明亮的眸子闪烁自信的神采,而黑里透红的脸庞,分明是长时间扎根农村日晒雨淋的印迹。他一下到农村,不管男女老幼都会亲热地和他拉家常,不认识他的人会以为他是长年驻扎乡村的农业技术干部。记得那天记者找到他的办公室时,时任特区党委副书记赵如飞告诉记者,他已到市政府汇报工作去了,当天是要赶回来的。当记者见到他时,已是半夜12点。从六枝到水城,100多公里的路程,天下着雨,路况极差,家住水城的他却路过家门而顾不上回家看看,这种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记者。六枝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远,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加之人们思想观念落后,90%以上的农民群众长期走不出贫穷的困境。长期以来,这里的干部无不为群众脱贫致富而呕心沥血,这里的广大农民无不为解决温饱而四处奔波。在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孙乾卫哪里能忘记这一幕幕现实,他更没忘记人民群众养育了他,党给他压上重担,他随时随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党和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还在1994年8月,按照组织安排从六盘水市综治办副主任调任六枝特区党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的孙乾卫,一连几天睡不好觉,有群众反映,龙场老马片区社会治安很混乱,不法分子四处横行,严重地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活动和生命财产安全。该地因与普定、织金两县交界,社会人员复杂,杀人、抢劫的案件时有发生。为保一方平安,孙乾卫亲自与普定、织金两县取得联系,力求他们配合行动。在紧张严密的部署之后,孙乾卫亲自率领公检法80人的队伍,连夜奔赴马场片区,抓捕了民愤极大的犯罪分子,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那次行动之后,该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发案率明显下降。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孙乾卫亲自制定了一系列的联防制度,使村村有专人负责治安,治安人员人人带证上岗,保证了行动的统一。在他的努力下,六枝还相继与周边几个县开展互联互防,互签责任状,做到了互相配合和统一行动,使社会治安实现了群防群治、标本兼治,有力的保障了相关片区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平安稳定的良好环境。1995年11月,孙乾卫担任中共六枝特区党委书记后,他深深地感到工作责任重大。上任伊始,他就深入农村认真调查研究,找出了解决群众温饱的突破口,即大量推广实用科技、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发展中药材种植等林下经济,并以此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当时在边远封闭的贫困山区,由于小农经济和落后的耕种习惯影响,当地干部和群众还停留在“等靠要”的旧观念上,“双杂”良种、两段育秧、加大烤烟生产科技含量等实用科技对长期习惯于粗放耕作的山民来说很陌生。面对新的现代耕作方式,有的群众干脆采取拒绝的方式。针对这一现实,孙乾卫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耐心引导,并主持制订诸如烤烟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双轨”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实行驻村干部的工资与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严格兑现奖励。作为书记的他,总是身体力行。从送育苗到农户手里,到移栽管理及收购等每一环节他都一一过问。人们经常见他在乡、村,在农户,在田间地头,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促膝交流烤烟生产规范化的栽培技术,常常看见他卷袖挽裤,与农民在烤烟地里交流烤烟栽种和管理经验,他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监督工作了解落实情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他就现场办公,解决群众的困难。1995年年三十晚上,当每家每户都聚集一起享受节日快乐、家庭温馨的时候,他却撇下妻女深入边远的陇脚民族村寨慰问贫困群众,与贫困户一起过年。当地老百姓流着眼泪无限深情地说:“书记与老百姓一起过春节,这在六枝自古是第一次”。有一次,孙乾卫到特区最边远落后的毛口乡调研,了解到该乡学校到乡政府的路段开工后,由于资金短缺,使该路段长时间无法完成,他马上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了150吨水泥,使该路段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当他了解到落别民族乡板照村没有通电时,就亲自找到水电局,要求在1996年春节前让该村通电,使现该村700余户人家在大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通电亮起了“夜明珠”。过去,由于经济基础差,六枝招商引资力度小。孙乾卫担任书记后,便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来抓,一旦有线索,他就千方百计地找上门,极力把客商引进来。比如当年在六枝生根开花的辽宁正元腾飞实业有限公司,就是他亲自牵线搭桥的结果。当初得知该公司经理马方权来六盘水市考察选择投资点时,孙乾卫便亲自找上门去,向对方介绍解释六枝地理气候优势以及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为了把投资商留住,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他亲自组织召集有关部门召开协调会,要求一星期内给该公司办完所有手续,公司经理马方权深受感动,决定把投资点放在六枝,前期投资资金就达500万元人民币,另一笔500万元投资资金也很快到位。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六枝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当年共引进资金近亿元人民币。

(三)

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以利再战,这是孙乾卫在实践中体会较深的一点。他总是把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思考和疑问,尤其是把工作的思考形成文字,参与同行共同探讨,以利于更好地抓好本职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加上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每篇调研报告和论文都得到各级领导和读者的赞赏。他撰写的论文《扎扎实实抓改革,搞活国有小企业》、《六盘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划》、《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之我见》等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引起了有关方面专家的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了工作的进展,提高了他的工作效率。用六枝当地农民群众的话说:“孙书记是一个难得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勤奋好学的孙乾卫其实早年就已在文学的殿堂里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他创作的诗歌可以说为家乡赢得了不少的荣誉。自1978年以来,他先后在全国20多家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杂文、文学评论、歌词及新闻作品500多篇。其中,歌词《喜迎亲人台湾来》获全国征歌比赛纪念奖,诗歌《养禽专业户》获全国“翠竹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诗歌《赶表》《家访》《赶花场》《牧归》《月夜笛声》《高山》等,以及散文《故乡的杨梅》先后被四川民族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等编入集子出版,《赶歌会》被选入香港出版的海内外发行英汉版《世界华文诗歌赏析》。其个人文学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1949—1992年中国实用人才传集》。他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发生在警察家中的故事》、《丑妹的婚事》、《做后娘的女人们》、《龙脉》等先后在省市获奖,在国内多家著名刊物公开发表后深爱读者好评。他先后公开出版了诗集《走进高原》、散文集《清清岩上水》、论文集《来自西部的思考》等文集。他以实实在在的文化理论成果,加入了中国法学会、全国文学联谊会、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学术组织。正是这么一颗热烈的诗心和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推动着他为家乡的建设做出同样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早年的他是在用一支笔去歌颂家乡美景的话,那么,当年担任六枝特区党委书记的他用青春年华描会着家乡更美好的蓝图!(贵州民族报社社长、总编辑   农文成

©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公益性传播布依族文化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章导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投稿&意见箱:tg@mail.buyizu.cn

ABUIABAEGAAggOKNygUo4Ojp8gUwsAk4ggE
精彩推荐
贵州省2021年布依族“六月节”系列活动在贵阳开幕
镇宁布依学会组织翻译摩经
几近失传的布依族绣艺“吊三针”后继有人
贵州龙里:布依族苗族群众齐聚一堂欢庆“四月八”
福尧布依寨:一个充满诗意的布依胜地
百年传承贵州惠水布依族杨氏枫香印染
龙里县布依学会成立大会
万名布依族同胞齐聚贵阳水车坝  欢度布依年俗风情节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文化时评

文化时评

副标题

作者简介:罗正副,贵州大学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光明日报》《世界民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岂是文献不足征》《实践记忆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适与演进:中国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实践记忆论纲”。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是布依族口传民歌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传统课题,而且关注未来发展,更注重当前研究。布依族口...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在贵州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布依族女干部、女专家,她坚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初心,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勇挑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第一书记重担,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水乡...
Copyright © 2015-2020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 (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法律顾问:贵州晟仲合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投稿热线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88-8500-0854
投稿邮箱:tg@buyizu.cn
关于我们
站长抖音号:dengshouqiang
联系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