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线官方网站
全国首个布依族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公益网站
新闻详情

古骆越稻作“那”文化刍议

 二维码 98
发表时间:2022-05-10 20:32作者:潘琦

“那文化”的概念首先由壮族著名学者王明富提出,后得到中国稻作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壮学家梁庭望教授论证肯定。笔者在这里建议,关于“那文化”的表述,是否可以统一称“稻作(那)文化”。因为“那”是壮侗语,各民族叫法不一;其他民族听不懂,很难翻译;“那文化”属稻作文化范畴,表述应与国际接轨及各种文件的统一,中间注以“那”可保持壮侗语特点。

关于稻作(那)文化的定义,作这样概括:所谓稻作(那)文化,指的是古骆越族群在中国农耕文明时代,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把野生稻驯化为水田(那)载培稻,经过历史的繁衍,在壮侗语民族地区形成一种据稻田(那)而作,依稻田(那)而居,靠稻米而活,为稻收而乐的,具有共同生活习俗,共同语言特征,共同崇仰观念的原始地域的农耕文化现象,称之稻作(那)文化。稻作(那)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稻作(那)文化的本,自然生态是稻作(那)文化之魂。

稻作(那)文化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其一,具有多民族共有文化基因的“民族特征”。创造稻作(那)文化的是最早居住在珠江水系流域的壮侗语族群,包括壮族、傣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黎族和仡佬族等。这些族群具有语言同源,以“那”稻作为本的传统生活方式。因此稻作(那)文化,是一种多民族文化,是以壮族为主体,涵盖了古骆越族群中壮侗语系多民族的文化。

其二,有岭南为主产地,辐射西南的“地域特征”。打开中国地图,岭南珠江水系流域统属稻作(那)文化板块。从远古至今,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耕耘稻作,缔造了悠久的稻作(那)文化。这种文化并逐步向西南方向推进,辐射到西南一些区域,其中以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较为密集。

其三,有多元素综合结构的“多元特征”。作为农耕文明的稻作(那)文化,不是单一元素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包含着多种文化元素的综合构成体系。如稻种起源说,人工栽培说,稻耕风俗衣、食、住、行,稻耕环保说,稻耕宗教信仰,稻耕民间文学艺术等等。

其四,有涉及东南亚诸多国家的“国际特征”。壮族与东南亚一些民族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方式相似,地理相连,同属稻作(那)文化圈。具体分布到东南亚很多国家,其中包括缅甸、泰国南部、越南中北部等等,因此有明显的国际特征。

其五,具有影响人类饮食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随着稻谷稻作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观念,而这种结构、习惯、观念还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进化。稻作(那)文化记载着人类饮食的演进过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广西桂学研究会正在积极加强稻作(那)文化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文化交锋在广泛进行,这三“交”注定我们国家在文化战略上必须占领至高点,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加强稻作(那)文化研究,对于开展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广西应当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重要通道。

我们过去对广西文化没有一个系统地、完整地研究,对八桂大地上创造的一些文化现象,没有进行科学地探究,而是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与落后,有益和有害,好的和坏的等政治概念和二元对立的方法论给予判决。因此,文化自觉不足,文化自信不够,对我们具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知之不多,有的根本不知。通过稻作(那)文化的研究,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广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广西各族人民曾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树立起广西,特别是壮族的文化自觉、自信。

加强稻作(那)文化研究,可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发展。稻作(那)文化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有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别具特色的风情民俗,我们很好开发和旅游联姻,会有很好的效果。

稻作(那)文化研究是壮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壮族是稻作(那)文化原创主体民族,有丰富的壮文化基因和多彩的元素,加强稻作(那)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壮学内容,还可开发壮族文化资源,有一举多得的效益。(潘琦)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ABUIABAEGAAgxfGsnAYosPvF_gIw_Ao4WA
Copyright © 2015-2020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 (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 法律顾问:贵州晟仲合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站长抖音号:dengshouqiang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