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特色村寨: 板万布依古寨,黔西南的一个完整百年古村落! 二维码
1028
发表时间:2018-04-16 00:00来源:中国布依网 板万布依古寨,下辖册亨县板万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相邻而居,共370户1628人,布依族占总人口的85.4%。板万布依古寨,建在半山之上,背山面坝而居,因地因势建屋,就地取材建造,互不相连,各成天地,时至今天仍保留着古老的杆栏建筑(吊脚楼),或黑瓦板壁,或青瓦土墙,一楼饲养牲畜或堆放柴火杂物。二楼人居,半楼房多是依山势的斜坡修建,有的后半部为平房,前半部则是楼居;有的则是右半部系平房,左半部为楼房。掩映在翠竹与古树交织的原生态环境中,与下方新村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与苍然和凝重之感。 ![]() 深山中的板万古寨犹如世外桃源记者桂 松摄 从册亨县丫他镇出发,往西南,朝南盘江方向行走。穿过一片甘蔗林之后,汽车开始爬坡,蜿蜒蛇行,过一道山梁,再过一道山梁……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汽车正前方半山腰上,一座古朴的布依村落突然奔到眼前。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房前屋后的芭蕉树,漫步在青石铺就的村道上,零星狗吠声远远撞击在寨后山崖上反弹回来,悠远而又充满生活气息。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你会有一种贸然闯进一片宁静世外桃源的感觉。所幸,在布依妇女热情的微笑中,三杯进寨酒下肚之后,隐约中你又会感觉,或许前世来过此地——这里,就是丫他镇百年布依古村落板万村。 时间往前推移,与所有僻处深山的传统村落一样,板万村几乎废弃——在打工潮中,村里曾人丁尽散;在几场暴雨山洪或火灾之后,大约也曾焦土一片,瓦砾遍地。而就在不久之前,在2016年末初冬温暖的阳光里,相继到来的几个人,陆续发生的几件事,让南盘江畔这座百年布依村落,重新醒来。 酒旗风中古村落炊烟再起 ![]() 村中的老房子 确切地说,板万布依古寨只是丫他镇板万村的局部。板万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392户,其中3个村民组108户布依人家分布于山腰,形成了现在板万古寨的主体。(注:后文所述板万村,均指这108户所形成的山寨。) 板万村距离丫他镇27公里,开车需要近一个小时,因地处偏僻,村中民居得以完整保存。古寨历经百年风雨,在无数次大火和山洪中均艰难保留了下来,却几乎在打工潮中,失去最后一根房梁和最后一片屋瓦。 五年以前,随着外出打工潮兴起,寨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尽数外出。挣了些钱的年轻人再回家乡,大多也不愿留住在这远离市镇的山区。几公里之外的山脚,有一片山间平地,当地人叫海坝,分布着板万村另外几个村民小组,这里是当地甘蔗主产区。最近几年,不少返乡群众开始自发外迁,在海坝边沿,另起新家。 到2014年,108户布依乡民,搬离古寨的居民,几乎过半。 三十多岁的李金行成为板万村少数几户没有外出打工的人家,因为,他的手中掌握着当地所有布依男子都需要的手艺——酿酒。 “早先几年,亲戚喊一起,也是要准备外出打工的,酒窖都停了,差点就走了,去浙江。” 布依族人喜欢喝酒,李金行不仅没有走,还凭着这门手艺,在周边村寨留下些名气。或有乡邻慕名上门买酒,或是人家办喜事儿提前预定,算着日子在周边乡镇赶转转场,酿酒这门手艺也基本养活了一家人。因为没有外出,李金行和他手中的这门手艺,成为百年板万古村落重新醒来的标志性因素。 11月15日,板万小学改造完毕,上最后一根梁。板万村布依民居也基本改造完成。李金行起得比往常更早,这是他在新家中第一次燃起柴火,酿造米酒。一切都是多年熟悉的流程,房屋内部结构的变化,没有给他带来一丝不便。 从外部看起来,李金行的家和村中别家的民居一样,传统的干栏式布依民居,墙体为粘土、砂石和部分植物纤维夯制。走进屋内则别有洞天,不再是走进一户普通布依民居,而是走进了一个功能更为丰富和完善的民居实体。 酿酒作坊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外来宾客可现场参观品酒;成品酒存放空间与展示融为一体,装饰与实用兼具;日常起居室则放到三层,视野更好,更为方便;厨卫改造加入了现代生活需求,便于未来开展旅游接待…… 9点多钟,当李金行的酒窖点火,酿出第一锅米酒的时候,板万古寨上空重新燃起的炊烟,有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宾客纷至,李金行不善言辞,只知热情敬大家米酒,刚出锅的热乎乎的米酒,温润可口,引得一片赞叹。 “知道我们板万的人越来越多,最近要酒的人也多了,估计以后都没有时间到外头赶场去卖了。”说起酒,说起未来的生活,这位拘谨的布依男子才有了一丝轻松。 而此时,在李金行家隔壁,打工回来的邻居陆兴春也启动了尘封已久的织布机。在外漂泊经年,在家做的“女红”还能卖个好价钱,这是她从未有过的想望。 “听到说要改建老房子,要发展旅游,我就回来了。” 零星狗吠,吱吱呀呀的织布声里,米酒飘香。李金行和陆兴春只知道,生活有了另一重可能,他们有所不知的是,正是因为留下和归来,才使得这古老的寨子重新醒来。 外来力量布依寨加速重生 ![]() 改造后的民居 板万古村落的命运迎来转机,始于2014年年底。这年11月,板万被列入由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联合发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借着生态移民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契机,册亨县开始有计划地鼓励居民迁出,准备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和修复。这一阶段,也恰逢贵州全域山地旅游之风正劲,在保护开发中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当地的重要部署之一。 此时,有两个人的到来,加速了板万古寨的重生。 吕品晶,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今年年初来到板万,第一眼便看中了这里。 此前一年,吕品晶已在兴义市清水河镇雨补鲁村成功实施了传统村落复兴项目,板万保存完好的布依民居和民俗文化,再次促发了这位业内专家的激情。 “之所以走到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册亨的邀请,另外也因为这个村子上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黔西南看了一些地方,布依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村落,这里算是一个,不光是民居建筑形态,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留都很全。” 在册亨当地文史专家和吕品晶看来,板万村干栏式夯土吊脚楼建筑风格在黔西南并不多见。另外,像板万村这样上规模的完整留存,也十分难得。 “当时来的时候,看到吊脚楼倒塌了不少,太可惜。老百姓对原来的建筑风貌也并不是很在意,打工回来都希望有一座好房子,回来建的,都是和全国各地一模一样的房子。我们认为,这些历经风雨的房屋,应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7月份,上海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总导演、制片人段红也来到这里,她正在为节目寻找2016年的公益项目实施地。 “我们节目每年都会关注和实施一个传统村落改造项目,希望形成关于传统民居改造可供探讨、思考的成熟样本。第一次来到板万,这里就深深震撼并吸引了我,漂亮的民居和田间劳作的布依族群众,让人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美丽和记忆。” 段红当时就把项目实施地定在板万村,项目的大致轮廓和主题也一并得到确立——最后的布依部落。 公益项目部分为板万小学和乡村博物馆,民居改造提升部分由政府和企业注资实施。政府、企业、专家、媒体四方,一拍即合,项目很快就动了起来。 修复民居、提升功能,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从7月到11月,短短49天时间,108幢民居(其中76座传统干栏式夯土吊脚楼,32座较新)完成改造,古老的板万村得以重生。 在吕品晶主导下,板万小学和乡村博物馆最先完成改造,李金行和陆兴春的家,也先后被吕品晶较早纳入改造范围。 “传统村庄的复兴,不单是保护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更重要的是保护布依文化。民居改造,主要是要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传承更具生命力,比如酿酒坊、锦绣坊都好,再有布依戏、哑面、八音等等,只有有了好的发展空间,才有传承保护的可能。” 南盘江畔弄璋薪火继续传 ![]() 何标点燃窑洞炉火 村庄的复兴在文化,文化的传承则在于人。 11月15日上午,就在李金行点燃酒窖柴火的时候,一场更为郑重的点火仪式,在板万小学附近的山包上举行。丫他镇板万村一直有烧陶工艺流传,作为布依族聚居地区的建筑常用材料,小青瓦烧制是这里的传统。村里将复建一座窑洞,恢复这一传统。 火炬由长者点燃,在经历数十位布依族娃娃传递之后,最后交到板万村布依族青年何标手中。何标将火炬伸进身前窑洞,点燃炉火,这一炉火,将重新延续起板万村、乃至整个黔西南中断了30年的陶瓷文化之脉。 早在10月7日,兴义市白碗窑镇67岁的彭仕伦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是黔西南山地旅游业界和文玩方面的专家曹静秋。对方问老彭,还能不能烧陶瓷?还能不能拱窑洞? 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白碗窑是黔西南州陶瓷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明代中期就开启了这一带制陶、制瓷的历史。彭仕伦受父辈熏陶,从小就在陶瓷堆里长大。 “1965年,州轻工局统一招聘,我们有300人进了当时的兴义县白碗窑陶瓷厂。陶瓷厂倒闭后,我是1986年离开的,到今年已经整整30年没有再摸那个东西。” 从明清数百年的繁荣,到1960年代的县办企业,白碗窑陶瓷厂于1982年宣布倒闭。之后历经改制,私人承包经营,也只有六、七户人家把白碗窑的制瓷业勉强维持到1991年。到彭仕伦这最后一代老窑工,兴义本土制瓷业最终没落消亡。 尽管长时间没有再涉足陶瓷领域,但彭仕伦对这份技艺和事业的感情却始终没有割舍。曹静秋的电话,一下子让他来了精神。 “总觉得有一天陶瓷厂还会再活过来。” 电话约在兴义见面,除了曹静秋,同来的还有吕品晶以及册亨方面的人员。让老彭略有些遗憾的是,专家们希望他南下册亨丫他,为当地新建一孔烧制土陶的窑洞,并担当技术指导,带几个徒弟。这与他复兴白碗窑陶瓷传统的愿望相差甚远。 “好在还有人记得白碗窑。” 10月11日,老彭启程赶赴册亨,看地形,绘图纸。 10月24日开工建设,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一孔占地近二十平米的窑洞在板万村落成。 11月3日,彭仕伦电话招来了同在白碗窑陶瓷厂制瓷的同乡,66岁的老窑工方绪仁。方家祖籍湖南,也是陶瓷世家,于乾隆时期落户白碗窑,是推进白碗窑制瓷技术大幅提升的重要力量。 练泥……拉坯……晒坯……入窑……老哥俩相互搭手,原以为技艺放下时间太久,已经生疏,哪知道,几十个流程走下来,第一批成品很快就顺利进入了烧制环节。 “我都有35年没有碰这个东西了,以前最多的就是做碗,今天做第一个花瓶就成了。这手艺上了身,一辈子丢不掉了。”时隔多年再次触碰熟悉的陶瓷,方绪仁感慨万千。 而最让老哥俩意外的是,彭仕伦要教授的徒弟何标,是板万村当地刚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何标心里有着比师父更大的盘算——下一步,要让布依族文化在白碗窑的陶瓷上得以承载和展现,要让这一炉薪火永续相传。 何标点燃炉火,师傅砌砖封窑。 高高窜起的火苗将彭仕伦和何标师徒俩的面庞照得通红。一边砌封窑砖,老彭一面向记者嘀咕——一门技艺有人传承就好,又何必顾虑是在兴义还是册亨,这一脉清波里,流淌的都是南盘江的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龙波摄)(作者:记者 龙 波 贺 成肖 雄)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