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三月三” 二维码
747
发表时间:2018-05-05 00:00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贞丰县 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此时正是农耕生产即将开始,春旱现象较为严重,蚊蝇害虫正在萌动,火灾事故较为频发的重要时节。为了“禳灾祈福、寨子安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在北盘江畔的贞丰布依族人民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通过舞草龙扫寨驱邪消灾、杀猪宰牛祭山拜神求雨、上山“躲虫”祈福等,表达布依族人民对农业丰收、家宅平安的企盼。同时“三月三”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对唱情歌、寻亲择偶的节日。 布依族“三月三”不仅具有传统的农事节日特色,也具有历史变迁的气息,其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布依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布依族“三月三”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正面临消逝的危机。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望谟县 望谟布依族的“三月三”是当地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如果节日那天恰逢星期天,小小的县城就会出现万人空巷的景观,人们都到山中祭祀山神和自己的祖宗去了。由此可见“三月三”在布依族的地位。 “三月三”那天,各家准备酒肉各数十斤,糯饭成担,上山祭祖,下午宴请亲友,酒饭后,男女对歌。 节日前夕,布依族家家户户准备五色饭,少女们还会准备绣球。村民们采来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花米饭,这几种植物的汁液只有在农历三月清明期间才会染出最好的颜色。布依族人民相信吃了这种五色花米饭后会人丁兴旺,身体强健。绣球是“三月三”中男女青年用来传达情爱的信物,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丝织工艺品,个个制作工艺都很精巧,十二片花瓣连接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山歌对唱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试探对方,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歌声是条红线,牵引着两颗爱心,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公益性传播布依族文化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章导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投稿&意见箱:tg@mail.buyizu.cn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作者简介:罗正副,贵州大学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光明日报》《世界民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岂是文献不足征》《实践记忆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适与演进:中国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实践记忆论纲”。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是布依族口传民歌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传统课题,而且关注未来发展,更注重当前研究。布依族口...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在贵州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布依族女干部、女专家,她坚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初心,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勇挑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第一书记重担,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