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线官方网站
全国首个布依族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公益网站
新闻详情

传承民族文化  加强双语教学

 二维码 96
发表时间:2018-05-18 00:00作者:查飞来源:安龙县万峰湖镇关山小学

一、民族文化古今纵横

民族文化,自古有之。各民族自古至今,自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自己民族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与基石。古代,民族与民族之间你争我夺、弱肉强食的现象非常突出,大民族欺压小民族乃至大民族灭亡小民族,那都是必然。正因为如此,很多不具备自己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皆被大族“统战”、取而代之,不心甘情愿甘当奴隶的只得诛杀、必死无疑。然而自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尽管被大民族欺压、驱逐、残杀,甚至狂言“斩草除根”,却始终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奈何不得。您看,仅我们“中华民族”不是就有55个少数民族幸免了下来,如果“俯瞰”地球,幸免的少数民族就更多更广了。那么,少数民族凭什么能够死里逃生、绝处逢生、幸免于难呢?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的根基

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生存的根基?

1、       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自家日常交往、相互交流、活动的工具,是最不可或缺的生存根基。生死存亡关头,它可以让人死里逃生;遭遇或罹患落难,它可以让人绝处逢生;其它生产、生活、经济交流,一切一切,首当其冲语言为先,皆离不开这一特殊的语言工具。尽管少数民族语言和大民族语言也是语言,但如果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遭受大民族围剿、诛灭的时刻,是无以逃脱大难临头的厄运的。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特务连的布依少数民族侦察兵们,曾在越南边陲侦察敌情时,无意中获取了不少敌方情报。原因只为越南边陲的敌方语言与我国布依族语言基本相通,大部分皆能听得清楚,再加上详细对比、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判定,最后结果也就一目了然,准确率几乎100﹪,为我国特工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与战斗的胜利作出了不朽的功勋。这就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伟大!

据说,少数民族特工在外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回的情报,即使被敌方截获,也无可奈何。这又是少数民族文化(文字)的一大特长!

2、       食物

民以食为天。无论任何民族,也无论何时何地,抛开赖以依托、赖以生存的食物,都得被迫离世、一命呜呼。少数民族觅食自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对觅食的食物也是非同寻常、各具千秋的。比如我们苗族同胞自古热爱美丽漂亮的高山——那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逢年过节的山珍不外乎鸟,对于养鸟、打鸟也是非常的感兴趣;而我们布依族同胞则自古喜欢低洼的河边、水边,那是龙的故乡,也是布依同胞的故乡,当然也是水陆两栖的绝胜之地,故而,布依同胞对于打鱼捞虾、打猎捕猎、农业生产的生产生活技巧极为精湛。如果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精湛的觅食技巧和生产技术,在大民族的撵压之下是很难“鹤立鸡群”的。

3、       穿戴

少数民族的穿戴自古以来基本上都是自产自作,绝不奢望“天上掉下馅品”——他族来为自己制作衣着。因此,各少数民族自有自己的独特的服饰,这些独特服饰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温差状况、季节更替、便于伪装脱险等等因素进行制作,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和特色。喜庆和丧葬礼仪中的穿戴,那是少数民族最隆重的时刻,穿戴自然更加不同寻常,花枝招展。如果少数民族不具备纺花织布和制作服装的技艺,那早就已经“自生自灭”了。

4、       住宿

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住宿文化都是各具千秋的。各地住宿文化的不同在于因地制宜,为适宜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抗灾减灾的抗灾环境而“独”创出独特的文化。比如苗族同胞的住房多建在山上,倚山而建,且是亭阁式的住房,对于抗风、抗倒、抗坍塌的能力较强;布依同胞把住房多建在水边,水边河畔地势比较低洼平坦,住房多建成三层以上的大厦楼房,下层饲养鸡鸭鹅兔猪马牛羊等家畜家禽,二层住人,三层贮藏粮食、蔬菜、肉等干制食品和衣物、布帛等纺织品,建筑物的特点是为吊脚楼,而且高、大,因为矮建筑物抗不了洪涝灾害,小建筑物容易坍塌、倒伏,那些独具匠心的少数民族建筑师技术非常精湛,一块枋片串着一大排柱子,这样一块接着一块,一根接着一根,一片连着一片,整座房屋紧凑别致、密不透风、甚至雕龙画凤的坐落在平地上,房顶是鳞鳞片瓦,任凭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皆毫发无损;当然,日久天长,枋片、柱子生了蛀虫,那就难说了,只得拆旧翻新了。如果哪个少数民族不具备建造亭台楼阁等的生存技术文化,哪个少数民族必然是自取灭亡。

5、       出行

1)出行中的穿戴

少数民族都很讲究出行文化。别看平时居家、做工都很一般、平常、朴素,而一旦出行,基本上都要换的一身新,男士多半是金光闪闪、光华耀人的爵士打扮;女士多半是花枝招展、阿娜多姿的“宫女”模样。即使保持朴素,也要比平时别致的多;即使“家中光杆杆”,出门也要“打阳伞”。如果出行不能引人注目、令人羡慕,那又何须出行?

2)出行中的吃喝

少数民族出行中的吃喝都比较大方和讲究。别看平时在家吃的相当节约,非常一般和朴素,那是因为“隐居”,没人能够“耳闻目睹”,但在大庭广众面前,就要显得阔气和“非凡”。以前,少数民族同胞在外吃喝,即使尚未吃饱也要故意“吃剩”,以显示少数民族绝非贪吃“豪夺”、“狼吞虎咽”的坏印象。当然,当今在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习总所领导的党中央提倡了“光盘计划”以后,那又另当别论了。假若出行不能“彰显”大方,那与乞丐又有什么两样?

3)出行中的玩耍

少数民族出行玩耍,各个民族都会各显风骚、“不拘一格降人才”,犹如皇宫里的少男少女们一样,无论走到那里,都容易招致他族的青睐。无论言行举止,都会让他族族人觉得动人、新鲜,招来人山人海的羡慕与观摩人群。前些年在贵州省安龙县的德卧三月三毛杉树歌节里,南盘江流域布依族少男少女们那别具一格的布依族服饰和布依族歌声,就令人十分仰慕和依依不舍。如果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不火烧火燎,怎么能让其他族胞们“发烧”?

4)出行中的本事

古代,少数民族出行是要比大民族更应具备本事,本事当然应是方方面面的。这些方方面面的本事都是特殊的、独特的、高人一筹的,特别是武艺。如果少数民族出行技艺、本事不高人一筹,那将势必寸步难行,难以在外立足。

三、神奇的少数民族古典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运用科学去认识世界是西方人选择的方向,而东方人——中国,则选择了认识人类自身,使中国文化形成了世界任何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

科学当然实在,但哪能像中国宗教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伟大中国梦那样来得更快、更实在、更现实和更有价值。

纵观中国文化,那是源远流长,已绵延了遥遥五千年历史,全视中国华夏大宗族,综合起来就这么三家:一、道家;二儒家;三、佛家。老庄为道家之祖,孔孟为儒家之宗,佛学则于两汉时期经西域传入中国汉地。中国少数民族多为道家和儒家弟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为道家、儒家、佛家三大家,经三大家各自发展,各自传承,在各自不同时期彰显各自的风貌,恰似三朵奇葩,各放异彩,同时又互为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辉映。

四、少数民族文化在不断地升级和升华

五、“人无我有”的少数民族民间神奇医学

刚从地质队退休返家的我的寨邻表兄谈了一个利用少数民族民间神奇医学治愈“千古”绝症的案例:我表兄所在的地质队有一位北方干部,平时很是关心自己的同事和部下,特别是远在南方远离家乡的南方的队友们。前几年突然患上了绝症,被迫住院治疗,幸好是单位“包医包治”,当年当时私家私人根本承担不起那高昂的医疗费,经过持久住院治疗,而且越住院治疗病情越重,越住院治疗状况越糟糕,花了国家单位几十万元丝毫无果,倒是令病体越来越沉,健康越来越差,饮食越来越没滋味。换了几个医院都是无能为力,无济于事。最后医院只得嘱咐单位准备后事。并对该住院干部致歉道:“您的病是不可救药的绝症,目前医院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使用了最好的医药和技术。再没有再好的挽救措施了。限于您的时日已经不多,望您勿在医院等待最后时刻。出院以后,愿您该吃的吃,该玩的玩,该游的游……”刚一出院,该干部生怕再也见不了从南方远道而来的队友们,于是迫不及待地要求先求见最让他日夜挂念的几位南方的队友。当他来到南方队友的住地与他们散心时——说白了那哪是散心,其实就是道别,而且道的是非常痛心的别——“永别!”我表兄等几位南方队友见状,立即合计准备用布依族少数民族民间使用的《解救经》试试为其疗病,于是几人共同合计,并且自掏腰包每人拿出了一点钱,总共不到一百元,买了些必须的用品,就立即利用《解救经》施行救治。果真不出所料,绝症立马烟消云散,雨过天晴!也没浪费单位一分钱。只是先前住院那段时间浪费了单位几十万,但那是正规的医疗。

又一件案例:那是两个月前,正在工地打工的一位年轻力壮的打工仔,突患非常严重的综合症疾病,入院诊断后需要上万元押金方予治疗,该打工仔是过了春节后才到的工地,一下子哪来这多钱?其他朋友们也都是过了春节才来务工的,谁都无力相帮,于是朋友们将他背回工棚,花了几十元钱利用少数民族民间传承的《解救经》施救,结果当晚立即病愈,第二天一早,该患者又能和大家一起正常上班了。

……

六、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字传承特点

综上所述等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种种传承,都要依赖文字记载和教师传授。少数民族文字自古便已有之。但之前的文字都是区域或部落的自创字,没有统一也不规范,区域与区域之间或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无法辨认其它区域和其它部落的文字。譬如布依族建筑师所书写的文字皆是各种各样的叉叉亢亢或几何图形,布依族道师使用的文字则是形如“日本文”文字的各种汉字符号。

七、传承民族文化何以要加强双语教学?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如果没有学校的统一教学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很难推向大庭广众,对广大人民同胞传经送宝的,并能让所有的国民都能分享和共享。如果少数民族文化不能传承下去,那么,不久的将来,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也将渐渐秃废、消失、毁灭,很多少数民族生存发展、逃生脱险等等之技能技巧也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这不仅仅破坏了我大中华夏国家的文化结构,对大中华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因此,大凡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应该实施双语教学,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双语教学,这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主要是落实、是行动、是真正的实施。当然,这样庞大、宏观、艰巨的宏伟工程,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单独就能完成的任务,应该是整个国家的支持,整个社会的关注,整个中华大家庭、大民族的行动,因为中国华夏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损失,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损失,它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关系着整个中国文化的完整或残缺的文化结构。所以,双语教学这项宏伟的工程,需要大力、深入的宣传,到位的宣传,需要浓烈气氛的渲染,需要全体少数民族人民的参与,需要党和国家与整个社会的支持,绝非仅仅是口头上的说说,而是势在必行,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党和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投入。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ABUIABAEGAAgxfGsnAYosPvF_gIw_Ao4WA
Copyright © 2015-2020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 (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 法律顾问:贵州北鸣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站长抖音号:dengshouqiang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