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线官方网站
全国首个布依族文化主题的综合性公益网站
新闻详情

布依族祭祀文化的价值

 二维码 361
发表时间:2018-05-22 00:00作者:南方有嘉草来源:新浪博客

一、布依族的信仰和祭祀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

“祭祀”最原始的意思就是,用手持肉奉于天地先人,沟通天人之界,以期得到神启与护佑,即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

古代,古人对祭祀十分重视。(《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即祭祀之意。国家的大事,主要在战争与祭祀两个方面。战争,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祭祀,则表现了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追求。古人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儒家文化礼仪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一种社会文化得以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诞生,并能在历史长河和社会变迁中延续和发展,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布依族的祭祀文化也不例外。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和其历史一样悠远,且内涵丰富并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信仰诸神——布依族是一个有多种信仰的民族,既有多种神灵,如山神、水神、井神、树神、秧神、寨神、竹神、洞神、雷神、门神、灶神等,并在村寨建有土地庙。在春节、了年、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里,既要进行祭祀诸神的活动。于是,祭祀活动就成为布依族的一种信仰行为。布依族对天上的神明极为崇敬,摩经“造万物”占歌的叙述,就反映了万物都是被造而来。因此在祭天时,仪式非常严肃宏大,有时在宽阔的旷野设坛祭祀,有时在高山之巅摆席祭礼。但是,无论在哪里祭祀,都要杀猪宰牛,全寨人出动,由摩公念经,少则1天,多则5天。布依族人认为天代表—切,主宰一切,威力无穷。并由天那里想到“雷神”以及天生的蛇、牛、鱼、大树等动植物都有崇拜的意义,在自然崇拜中逐渐演化为节日祭祀文化。

布依族祭祀对象主要有:祭山——祭山是布依族人集体祭祀山神的活动。祭山由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和摩师筹备组织,在祭山仪式前几天,就要向寨中各家各户筹集财物去购买猪(或猪头)、鸡、香蜡纸烛等贡品。祭山当天,寨中每户人家均要派出一位男性长者,在寨老或摩师的带领下参加祭祀。祭祀地点由摩师选定,祭祀仪式由摩师主持。献祭的猪(或猪头)、鸡,宰杀后即在山上烹煮,以头、脚、内脏祭供山神,其余的肉给寨中众人“打平伙”(聚餐)。祭树——布依族村寨中的古树、大树、形状怪异的树,会被摩师指定为树神。平时村民们常将红布条挂在树上祈福许愿。每年的集体祭山活动结束后摩师会带领几个村民携带香蜡纸烛和祭品去祭树。有的布依族村寨祭祀一棵树,有的布依族寨子则是祭祀一片林。祭田——祭山“闲三”后第四天,有的布依族村寨会举行祭田活动。寨中各户人家都要请摩师画“黄泉甲马纸”(又称纸马,是一种民间木版印刷品,以木刻上各种鬼神,再用水墨印在纸上,相传可佑安祈福),插至田中,意为“神已请到田了”。祈求风调雨顺、无虫无害、谷物丰收。祭祖——布依族崇拜祖先,每逢节日或家中大事,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尤以正月祭祖较为隆重。如兴义市郑屯镇的坡岗,祭祖活动从腊月二十九晚上开始,间或举行各种仪式,一直到 正月十五才结束。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二家家户户打大糍粑敬祖,糍粑的大小代表了子孙的孝道和家境的贫富,这有互相攀比的意思。从正月初三开始,坡岗村寨天天舞狮闹新春。各户人家要请舞狮队到家中跳狮,并故意刁难舞狮队表演一些刁钻古怪的节目,如:竹筷拆字、仙鹅抱蛋、杀狮祭祖等等,娱乐众人,以飨祖先。祭官厅——官厅是布依族寨老主事的地方,祭官厅主要是祭祀历代寨老的亡灵。“三月三”集体祭山仪式结束后,摩师就会带着几个人去祭官厅。祭官厅显示了布依族寨老的崇高地位,象征布依族人对人间权力和秩序的尊重。祭牛王——每年的“四月八”是布依族的“牛王节”。这一天,要让牛休息一天,做五色花糯米饭,五色象征五谷,表示五谷丰登是牛辛勤耕耘的结果。还要打糍粑(称作“牛王粑”),把两团糍粑挂在牛角上,并给牛喂食拌上盐的糍粑,以此来祭祀牛王。布依族是农耕民族,过去,人们从事农耕生产都离不开牛,祭祀牛王,是给辛苦了一年的牛予以犒劳,意味着“吃饭不忘牛辛苦”。祭石——祭石分为全寨的集体性祭祀和某一人家的自行祭祀。集体性祭石活动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黔西南州兴义市坡岗布依族的祭石。坡岗地区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举行全寨的祭石仪式,祭石主要是通过在当地“簸箕营”山顶的一块大石处表演舞狮来完成的,当地人叫做“上山狮”。上山狮是惊险而又极具观赏性的祭石驱邪仪式,村民备好祭品,齐集到“簸箕营”,摩师在山前点燃香烛,念起咒语,禳灾祈福。村民们敲锣打鼓,八只憨态可掬的狮子先在山脚跳跃嬉戏,随后,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爬而上,一路欢舞到山顶。最后,战胜其他对手的狮子,捷足登上“簸箕营”的最高峰即一块独立的岩石上,或临风站立,或探头悬崖,惊险万状,令人叹为观止。村民自行祭石,一般是因为家中有人久病难愈,或遭遇了其他不祥之事,被摩师认为冲撞了石神,则需祭石消灾。这种祭石仪式相对来说就极为简单,只需由摩师选定祭石的时间、地点,到祭石处,奉上贡品,摩师念完经文,仪式即宣告完成。祭洞——祭洞源于生殖崇拜,布依族人祭洞大都为了求后、求财,没有固定的祭祀时间,拜祭活动由摩师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占卜决定。祭桥——布依族人祭桥一般是久婚不育者祈求子嗣,或者为体弱多病的小孩儿找保爷。祭桥时,要先请摩师算好日子、地点,准备好香烛、纸马、雄鸡、豆腐以及一丈二尺蓝布,到可以搭桥的水沟边,摩师敬香、念咒,杀鸡后用鸡毛蘸鸡血涂在蓝布上,再将蓝布搭在水沟上,然后用石块搭起一座简易的便桥,方便路人通行。布依族人信奉“好人有好报”,认为为他人搭桥铺路做好事,能给自己带来福祉,实现自己的愿望。还有一种“搭花桥”仪式,目的也是求子嗣。如果是为孩子找保爷,祭桥的人家便要守候在桥边,等候第一个过桥的人即为有缘人,不论贫贱富贵都要拜其为孩子的保爷。

信仰摩教——据传,摩教是远古时期的“抱老托”创立的。“抱老托”有十四个贤能弟子,七个男徒叫“七布代”,七个女弟子叫“七买摩”。十四个弟子在“抱老托”首创的《摩经》基础上进行发挥、补充、完善,形成十四个流,并在布依族各个地区传教,因此,又有《摩经》有“头不合尾合,十四个‘抱儿托’”的说法。布依摩教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晚期,摩经则与其同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摩经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唐宋时期,部分布摩开始用汉字的音记录摩经。到了明代,随着布依族地区汉文学校的推广,经文利用汉字近似音,加上部分利用汉字偏旁部首按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创制的方块布依字,按发音记录摩经“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并且已形成最高神:“报陆陀”,布摩均尊奉始祖神“报陆陀”为开山祖师。在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中,首要的仪式是恭请“报陆陀”莅临,以示整个祭祀活动的权威性。在摩教的意识中,“报陆陀”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和智慧,能够洞察古今往来,解决任何难题。

摩教有较系统的经典——摩经。摩经包括用于丧葬中超渡亡灵的《殡亡经》和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的其他杂经。《殡亡经》卷帙浩繁且较有系统性。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濮)人,衣尚青碧……自有番书……”“番书”指的就是布依族的摩经,摩经抄本可追溯到汉代。其内容十分广泛,有神话史诗、古歌、传说、故事歌以及布摩超度亡灵时念诵的经文等组成。有学者高度评价摩经:“神秘的宗教氛围中折射出了布依族古代社会形态和先民的思想观念,是了解和研究布依族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布摩作为摩文化的缔造者,对布依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摩教中的浩繁经典,内容丰富,包含了布依族古代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社会交往和道德礼仪等等,由此形成了布依族的摩文化。

摩教的宗教礼仪较固定而规范。如“殡亡”仪式,需经过“请师 ”,、“祭棺”、“开丧”、“转场”(或“转戛”、“砍牛”)、“送仙”、“嘱咐”等几个程序。其中“转场“又包含”叫场“、”转场“、砍牛”三个小程序。历代沿袭,比较规范。其他驱邪祈福禳灾的仪式,不论活动大小时间长短,都趋于固定和规范。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摩教初步形成的基础教义,即认为人间万物是由始祖神“报陆陀”创造,并能洞察宇宙万物的事态,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经过特定仪式和条件万物可相互转变,而且灵魂具有神秘力量,需要祭祀和崇拜,达到禳灾祈福的目的。人患疾病是由某种鬼魂作祟,通过举行某种仪式可以驱逐疾病,可以痊愈。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要通过仪式予以超度,才能使灵魂进入仙境。

摩教有较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报摩、掌摩、濮摩)。所有布摩均尊奉开山祖师“报陆陀”。报陆陀是智慧神,也是创造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布摩主持祭祀,也进行占卜和祈祷。占卜形式有鸡骨卦、蛋卦、竹卦、米卦等,都是祭祀的活动。布摩多由寨老担任,所以其社会地位较高,这也便于其进行宗教活动。占鸡骨卦在布依族社会中古已有之,《黔记》中便记载:(布依族)占卜“用茅或铜钱、鸡骨”,占鸡骨卦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至今。其占卜方法是将祭祀后的鸡煮熟后去掉鸡腿肉,查看鸡股骨上的小孔,在小孔中插上竹签,得出卦象,然后由摩师对照卦书,算出吉凶,使占卜之人行为有指南。在布依族社会中,无论是事业功过、人财旺破、家境兴衰、登科及第、气运兴衰、祸福吉凶、天地阴阳、善恶真伪、预卜未来都可以用鸡骨卦占卦,并为之决断,其占卜内容细到架屋修桥、打贼上坟、小儿生病、邻里口舌、出门求财、财物失窃等,几乎包括了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摩教有许多禁忌,如禁止在神灵和祖先所在地附近大小便、吐痰和口出不敬之语,婚丧嫁娶和进新房在正、四、七、十月逢马日不吉利不宜用(布依语“香细筛席马浪令”);禁婚前婚外性关系,否则鬼魂附身,危及人畜,且遭人唾弃等等。

布依族祭祀是古代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充分体现了布依族人的民族特点及其长期信仰摩教的文化特征。祭祀风俗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政治基础上的文化现象,布依族祭祀诸神风俗的形成、演变,正是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展、变化的反映。


二、布依族祭祀文化的价值

人与神灵之间信息传递与对话的价值。在南北盘江流域地区的布依族原始宗教意识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石一洞,祖先的亡魂,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神秘力量的看不见的世界。古代,布依族人认为:世界与这个看不见的世界同在。而这看不见的世界主宰和干预着人类的死生祸福,冥冥之中决定着人的命运。因此,顺应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神灵的意志,抵抗驱逐恶鬼的作崇,与神灵交通以表达人的呼吁、愿望,祈求和谢恩,成为布依族原始祭祀活动的共同心理基础。对神灵的膜拜与恐惧的感情和实用功利的态度,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信仰体系,在这个信仰体系中,祭祀活动作为沟通人与神灵的中介,传递人的情感,表达人的意愿,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功效,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如在布依族地区,过去由于疾病对人们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人们在重病缠身时总是求助于神灵,希望通过神灵的帮助使人们远离病痛,祈祷多福多寿。如当布依族家中有病人时,他们就会祭桥,即请摩公或者迷拉来看。因为布依族人认为,生病是因为家人犯“断桥关”,通过摩公祭祀以解关煞,俗称“保命桥”。这种行为看似不太能理解,但在布依族看来却很正常,而且他们确信这会为生病的人带来实际的效果。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效果也许存在。因为一个病痛缠身的人首先会有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往往使他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神灵虽然不能给病人解除肉体上的痛苦,但会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一剂良药,安慰他们的心理,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对病人的康复大有裨益。这种精神感受,尽管是人同虚幻的神的交往而产生的虚幻的感受,但却也是一种真实的感受,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也是真实的。

凝聚民族的价值。布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布依族祭祀活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布依族传统祭祀活动注重人际关系、人伦关系,尊重自然。在布依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祭祀活动成为布依族凝聚力不可或缺的载体。社会学家认为,“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于构成该民族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对该民 族的集体认同,而这种认同不是靠外在力量强迫维持的, 而是通过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民族文化特质的集体记忆”。祭祀活动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这叫文化的整合功能。布依族同胞通过共同的开展祭祀活动,培养、强化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并世代沿袭,祭祀活动加强布依族内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一方水土养育—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种文化。在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上,从民族学的 角度看,文化是一种民族现象,民族是靠文化来维系、维持的人们共同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 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 地域、 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 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通过该民族的文化体现出来的。布依族节日文化本身是民族 文化的组成部分。 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布依族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 也是一个自我认同的 主要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布依族传统祭祀文化存在和谐理念的价值取向。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内心三个层面的和谐。布依族祭祀活动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的特点,祭祀活动大都在传统节日进行。布依族一年之中盛大的节日很多是在收割之后或农闲时期进行的。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和生产的节律而确定的。如“三月三”,人们开始劳动,开始到山上、地里去从事种植业,所以这时祭祀山神、社神,祈求山神,地神赋予人们更多的食物,祈求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六月六”生产告一段落,庄稼种下去了。各种植物长起来了,崇拜山神, 社神是祈求它保护庄稼丰收,不受灾害。布依族过年以前是十月或十一月,这时一年生产结束了,所以崇拜的内容很多,也很隆重。人们有时间制作香肠、腊肉、血豆腐、核把、酒等 多种食品,祭祀祖先、山神、社神等。另一方面粮食收进家了,这是各种自然力给予人们的恩赐,是因为各种神灵的保护而获得丰收的,所以,要先祭祀各种神灵,一来对这些神灵表 示感谢,二来祈求它们保佑来年的生产顺利,不受影响,人丁兴旺。这些节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当然,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人与自然协调外,还体现人应该效法天德,向自然学习。与天合德,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高度重视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布依族民间盛行祖先崇拜,每年“三 月三”、“过年”等传统节日祭祀祖先,有时以集体形式进行的。强调群体协调的精神,对于布依族地 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对于增强布依族社会群体的稳定性,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的布依族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重大作用。

传承文化的价值。靠口耳相传来保存和传播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布依族好传承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祭祀用的摩经中也同样有所反映。贞丰县布依族《摩经》包括《殡亡经》和一般杂经两大系统。《殡亡经》卷数各地不一,贞丰县北盘江镇岜浩村的《殡亡经》卷数最多,计十五卷。它们是:《祭棺经》、《入冥经》、《出冥经》、《歌经》(共13节)、《祭幡经》、《挂幡经》、《祭祀经》、《长寿经》、《下场经》(共24节),《上棺旁经》、《孝子祭经》、《嘱咐经》、《赎谷魂经》、《赎头经》。一般杂经主要有《请龙歌》、《接龙经》、《六月六祭祠》、《访已经》、《退仙经》等,每一种驱邪祛病祈福的仪式都有相应经文,可谓“卷帙浩繁”。关岭大盘江村每当逢年过节或老人辞世,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摩经》分为《读邦》(解灾祈福经)和《殡亡》(超度亡灵经)两大类。《读邦》包括《归郎》、《扫寨》、《扫屋》、《解帮》等22卷。《读邦》里词句对仗押韵、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殡亡》包括《摸考》、《叩引》、《荣且》、《恨思》等32卷,共55272字,涵盖面广,是布依族“摩教”经文中的主要部分。用于超度亡魂的《殡王》,安葬死人的《谢坟》、超度在外死者灵魂的《项王》,祈求生儿生女的《归郎》,驱鬼除邪的《扫寨扫屋》;祈福避灾的《解帮》和祭奉土地公公的《谢土》等6部,每部分为若干小节。如此丰富的摩经,记载了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ABUIABAEGAAgxfGsnAYosPvF_gIw_Ao4WA
Copyright © 2015-2020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 (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 法律顾问:贵州北鸣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站长抖音号:dengshouqiang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