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宁南县布依族简介 二维码
834
发表时间:2018-07-16 00:00作者:潘德阳来源:四川省宁南县布依学会 一、宁南布依族简介 四川省宁南县境内的布依族人,是三百多年前从贵州省搬迁过来的,他们的先辈都习惯地称自己是贵省边人,自称是布语、布越民族(布依族语言),现有人口3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第三位。其中650余人居住在新华乡中村,370余人居住在西瑶乡拉落村,其余杂居在石梨、披砂、景星、竹寿、幸福、大同、华弹、骑骡沟、松新等九个乡镇的部分村寨;零有300余人住在相邻的会东县小米地、雀依和普格县水云盘。宁南布依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但是文字并不常用。只有布依族的布摩(先生)在给去世的老人做道场的时候才应用这种文字。由于没有推广、传教,众人都不认识。 宁南布依族人的主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在民间,大家都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甄子”。首先把大米煮成半熟,然后滤去米汤,用“甄子”蒸成米饭。宁南布依族人最喜欢吃的是糯米饭,他们把蒸熟的糯米饭用专制的粑槽打成绒绒的糍粑。糍粑是布依族人孝敬祖先、长辈和贵客的布依族特色美食之一。 宁南布依族人平时喜欢制作咸菜、腌肉、布依族特色砸骨肉、豆豉、血豆腐、酸菜等等。夏天气候炎热,他们喜欢用樀二根(学名鱼腥草)和鲜笋加佐料凉拌。腊月间杀年猪,家家都喜欢在血盆里先放一些食盐,等杀了猪后同猪血一起搅拌均匀,等待猪血凝固以后加上佐料、肉末,下锅烧汤,及将起锅时放些葱花作为杀猪的第一顿新鲜汤菜,称作吃“活血”。“活血”味美可口,布依族人个个都喜欢吃。 一些有酿酒技术的布依族人,还把自家种的玉米、稻谷酿酒来常年备用待客。凡是来家的客人,不管酒量如何,只要客至,他们都会以酒为先,称作“迎客酒”。喝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客主若是喝高兴了还要猜拳行令、唱酒歌。这里例举一小段酒歌:“一个老汉七十七,在世四年八十多了一,怀抱的琵琶是口吹笛。碗儿是这么大咦,壶儿是这么铁呢,吃了的这碗酒,心头是安逸哎。”很有趣,惹得众人欢笑。 宁南布依族人的小吃有饵块、汤圆、凉粉和米凉糕。在夏天气候较热的时候,家家都喜欢做些小吃到中午时候吃,特别是米凉糕添加一些红糖,布依族人老老少少都喜爱。 宁南布依族人建造房屋也有讲究,首先要请懂得风水的先生看“风水”,选好造房的宅基,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屋后要靠青山,门向要对着槽田凹地。起造时要先选择吉日吉时,才能动工动土。在修建房屋时,村寨里人们会主动来帮忙,直至把房屋盖好。并且家家都喜爱在房前屋后种林木果树。 五十年代以前,极大部分宁南布依族家庭都习惯用织布机编织布依土布,编好的布料很厚实耐磨,有的染成各种颜色,主要为白色、蓝色、条纹花。所编织的土布,主要是自己缝制衣物穿戴,极少部分缝制口袋拿到市场上卖。 宁南布依族服饰各不相同。男性老年人,穿黑色或深蓝色长衫衣,黑色头帕,下穿长裤,脚穿剪刀口鞋帮的白底子样式的布鞋。女穿深蓝色或天蓝色布料加花边和手工刺绣的对襟大领上衣,下穿长裙。长裙分大裙和小裙,脚穿绣着桃子、瓜果、蝴蝶花的鞋,鞋尖往上方跷着,脚踝缠有裹脚,手戴玉石或银手圈,头包蓝色或黑色头帕,不插银簪;青壮年穿白布上衣,外加蓝色或黑色花边短褂,脚穿剪刀口鞋帮的白底布鞋,头裹白布头帕,束花腰带子。中年妇女头包白色头帕,身穿对襟绣花大领衣(长袖、短袖各一件),下穿花裙,圆口绣花布鞋,戴银手圈和银戒指;少女戴绣花头巾,梳成辫,扎头绳。粉红色绣花对口上衣和花裙,脚穿蓝色圆口布鞋,不缠裹脚,戴银戒指;少儿穿短褂短裤。 七十年代后,中青年男女的穿着有些改变。到了九十年代,除了老年人偶尔穿民族服饰,其余男女青壮年及少儿都穿汉族人的服饰。 早年,民间传统工艺有木雕、石刻和竹编,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蜡染,纺织工艺就基本失传了。 如果你到宁南布依族人家作客,请千万不能触动神龛和供桌。对于村寨里的山神树乃至周围的树木不能砍伐和修枝,就是掉下地的枯枝黄叶都只能在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这两天传统节日,由轮流的会首在山神处杀猪烧水,才可用作柴火,决不可以带回家中。 二、六月六是谢天王节(除灾节) 每年的六月初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这天,每个村寨的活动都十分热闹,也是青年人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的日子。 每逢端阳(端午)节一过,母亲就会忙着为自己的孩子添制新衣,大人的衣服也要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也开始准备着自己的活动节目。寨主也要把节日需要用的猪、鸡、糯米、竹叶、棕叶、香纸落实到每家每户,而且决定好节日活动的地点。总之,人人都要作好自己的准备,期待着佳节的到来。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杀鸡宰猪,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传说这样做,“天马”(蝗虫)就不会来吃庄稼。节日的早晨,由本村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盆古、扫寨赶“鬼”的活动。除参加祭祀的人外,其余男女老少,按布依族的习惯,都要穿上民族服装,带着糯米饭、鸡鸭鱼肉和水酒,到寨外山坡上“躲山”(当地汉族人民称为赶六月场)。祭祀后,由主祭人带领大家到各家扫寨驱“鬼”、而“躲山”群众则在寨外说古唱今,并有各种娱乐活动。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一直等到祭山神处响起“分肉了!分肉了!”的喊声,人们才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到祭山神处抬回祭祀的猪牛,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猪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六月六”节已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天上、人间、地狱都可以通婚,那时候板告寨有口凉水井通往龙宫。一天,勤劳勇敢的青年小伙子六六,到井边挑水,看见井里游来一条得巴(布依语:鱼),他捉到水桶里挑回家,喂养在水缸里。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天上的月神婆婆飞到人间,寻找失踪的月亮公主。第二天清旱,六六下地里去干活,老想着头天夜里做的梦,赶紧挖完地,提前回到家,一进门,看见一位非常美貌的姑娘正在给他煮饭。姑娘见六六回来了,又惊又喜,羞红了脸,把头低着。这位姑娘正是月神婆婆的第六个女儿,她变成一条大白虾鱼去龙宫拜望外公---龙王,回来路过人间,见六六孤单一人,勤劳勇敢,就深深爱上了他,变了大白鱼虾在水井中等待。 姑娘和六六婚后一年,生了个儿子,取名“天王”。后来,国王知道民间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月亮公主,想要她做第九个妻子,就派军兵抢走了公主。公主被押送到河边时,弯腰下去喝水滑进了河里,顿时从河中喷出了一道彩虹,河水马上猛涨,把几个看押的人卷进旋窝冲走了,自己跨上彩虹飞上了天。 后来,天王长大了,很会种庄稼。有个土官是国王的狗腿子,想霸占天王的收成,他叫帮凶们用铁锅把天王盖着,沉下井底。可是第二天,狗腿子看到天王照常在坡上种地,又把天王抓去捆在山中的大石头上准备喂老虎,结果还是没有害死天王。后来,又把天王捆在大黄桷树下准备饿死他,却被穷兄弟们悄悄地放了。天王恨透了国王及其狗腿的残忍。为了感谢穷兄弟的恩德,他告诉穷兄弟们,看来国王是不会放过我的,我准备回天上去了,到了天上,我会放蝗虫下凡吃恶人的庄稼,你们就用三角旗在田里做标记,这样蝗虫就不会吃你们田里的庄稼了。说完,天王就变成一股青烟上天了。那天正是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从那以后,布依族人每到六月初六都要祭祀天王,杀猪、宰鸡、包粽粑,停下农活,以此表达对天王的敬意,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现在宁南布依族六月六的习俗已经流失很多了,在笔者的家乡每年六月六都在过六月六,但是与传统的过法显然有很大不同了。每年的六月六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日子,我们在头天就是去找竹叶子把粽子包好。为第二天的的节日做准备。第二天大家把粽子煮熟后,先敬完家神后,把粽子拿到田边祭祀田碛口,保佑谷子无病无灾有一个好的收成。我感觉六月六到现在已经是很简单的过法了,这令笔者非常的担心,怕的是有一天宁南没有人在过这个节日了。 对于布依族六月六在宁南的保护问题,我在宁南时和几个长辈商量过,首先要在宁南成立自己的民族文化研究机构——宁南县布依学会,再在学会的统一领到下,,开展对布依族三月三和六月六两大节日的保护,定期在新华中村和西瑶乡拉落村举办宁南县“三月三”文化节和“六月六”文化节。在 布依族青年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 三、宁南旅游 1、民俗旅游 火把节是中国彝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传统火把节里,彝族人民点燃火把,绕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巡游,以消灾避难,祈求幸福。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烟花差多少,可以将整个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昼。这就是火把节的特色,几千甚至几万人在一起点燃火把这才是壮观的一幕。早在火把节的第一天,彝族村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准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类似于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户户举着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并且杀牛宰羊。第二天是传火,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选择配偶,展示才艺。所以有人称为“中国第二个七夕节”。最后一天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彝语称之为“都沙”,意为“送火神”。在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火把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欢、彝族选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动中,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撞击下得以传承。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冲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在狂欢夜观赏了盛大焰火晚会的美国游客詹姆斯•艾普说:“这些灿烂的烟火是我出生以来看过的最美的!”为了过中国的火把节,他和朋友专程从家乡远道而来。 距宁南县城50多公里的宁南县西瑶乡拉洛村是四川省最大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农历三月三,记者来到拉洛村,亲身感受当地特有的布依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节日氛围。三月三是宁南布依族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他们要打糍粑、玩“那狗”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许多游客也慕名来到拉洛村领略布依文化,体验民族风情。当天的活动中,热情好客的布依族男男女女还举行了文艺演出,通过迎亲表演、竹竿舞、原生态歌曲等节目展现了布依族的文化和魅力。据了解,该县其他布依族乡镇也在当天开展了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祝活动。 2、宁南美食旅游 荞麦饼 糍粑是一种用糯米加工而制成的食品,在布依族逢年过节、接待客人、红白喜事的宴会都是重要角色。制作前,需将糯米在水中浸泡一天,在锅里煮至八成熟后,放在“甑子”里蒸至全熟,蒸的过程中要往米上洒三次水,这样可以将米蒸得更柔软。然后将蒸好的糯米倒在一个槽子里臼成糊状。院坝里已放着一个木制的(也有石制的)长达1米多长的、类似喂牲口用的食槽样的东西。两个壮小伙子一个站一头,手拿形似挖地用的“挖锄”样的(也是木制的)臼棒,一人一下地用力击槽中的糯米,(与其说是臼,不如说是挖)十来分钟后,一槽的颗状糯米变成了糊状,非常细腻。用手慢慢地捏,捏到最后也捏不出半点颗粒的东西。每人分一坨,拿在手上沾蜂糖吃。吃这东西时两手要不停地“搓”糍粑,不能让它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否则就会粘在手上。吃不完的糍粑,主人家就用手团成一个个圆饼子,放在簸箕里晾干。 宁南布依族还有一种传统的美味佳肴叫“砸骨”,将猪排骨(带肉)用刀砍碎,再用“对窝”臼成粉状,将花椒面、辣子面、盐拌在里面搅匀,放在坛子里,想吃时拿出来蒸、炒、煮都可以,就像汉族腌制腊肉一样。也是春节(过节的时间和汉族的一样)前制作,做一回就要吃上一年半载。这次主人家是将砸骨和新鲜猪肉一齐,像汉族的“水煮肉片”似的作法,弄给我们吃的,美味极了。 鸡枞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鸡枞的吃法很多,可以单料为菜、还能与蔬菜、鱼肉及各种山珍海味搭配,可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 上一篇宁南布依族语言现状研究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