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线官方网站
新闻详情

纳具布依寨:保护人文古迹  留住布依乡愁

 二维码 564
发表时间:2018-07-26 00:00作者:高雪 吴明来源:兴义市新闻中心

保护人文古迹 留住布依乡愁

——兴义市则戎乡安章村纳具布依古寨一瞥

纳具布依寨:保护人文古迹  留住布依乡愁1.jpg

纳具布依寨全景

兴义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份,除汉民族而外,当数布依族人口最多了。无论是县城周边乡镇(街道办),或是南盘江沿岸一带,凡是布依族村寨,都依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布依族民俗民风。众所周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建设出自己的特色,就要保留住该村的人文历史,传承相应的民俗文化。保护好相关古迹,不去人为破坏。这,看似“无为”,实则“有为”。本篇文章,就带着大家,到兴义市南部的一个布依寨走走。

在距离兴义城区南面12公里的则戎乡境内,有一个叫纳具的布依古寨。该村寨坐落于兴(义)巴(结)公路右侧的半山腰,掩映在参天的古树丛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下,纳具布依古寨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清雅之地和清修之所。整个纳具寨子被坡喜、坡毛、坡秀三山环抱,其地理位置特殊,仿佛在山坡上安放了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寨前视野开阔,放眼对面山峦,兴义景峰大道则戎段尽收眼底。

纳具寨古称“那志寨”,是明清“安平九寨”之一,也是布依族聚居村寨的典型代表。寨中碑刻林立,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查氏宗祠碑。此石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碑文是用汉字标注布依语的方式记录想要传达的信息,这在全国尚属首例。碑刻内容,主要记述查姓先祖迁徙、落业于纳具寨的情况。其中,碑文里有四句全部用汉字标注布依语音的方式记述,据说这是查姓先祖有意而为,以此作为查姓后人寻根认祖的神秘“隐语”。在石碑“查氏史记”的序言中,就有这四句神秘“隐语”的完整记述:“寒纳桑嘎哎,舍喜纳来,波米纳碧,松坝打懂薅”。这四句“隐语”意思是查姓始祖原系江西祥明人士,居住在小地名叫长田黑石头的地方;后迁徙到湖广一个叫宝庆府长田湾五里坡的地方居住;接下来应明朝廷调北征南,查姓先祖遂离开故土,一路征伐,进入贵州境内。待战争平息,地方平靖之后,就在兴义城区炮仗铺(现兴义县城兴源街)居住下来。后又因社会动荡,狼烟四起,查姓先祖卷入征战洪流而再次移居,最后落业于纳具布依古寨。数百年来,查姓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后辈昌荣,但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能说出这四句“隐语”,便视为查姓血脉相连同祖同宗的世族宗亲。

纳具布依古寨,主要由查姓和吴姓两大姓氏组合而成,自古团结互助,世代皆有姻亲关系。只要了解这一古寨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寨中的查吴二姓全是亲戚,打断骨头连着筋,不是舅舅,就是姑爹,不是外婆家,就是姑奶家,世世代代从来就是血肉相连的。

在兴义,纳具古寨查吴两姓世代团结和睦有口皆碑,寨中保留着两姓祖辈在清代晚期共同出资合建的宗祠就是例证。据老人们介绍,宗祠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于民国22年(1933年)培修。整个宗祠为硬山穿斗木结构青瓦屋面,通面阔6间,长19.4米,进深7.8米。由于是两姓共同修建,左三间为“查氏宗祠”,右三间则是“吴氏宗祠”。查吴两姓常常相约同日祭祖,其团结和谐之风,实为明清“安平九寨”之中同寨异姓友好相处的典范。

提及纳具古寨的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在古寨文化长廊里闲聊的村民便争先恐后,侃侃而谈。然而无论怎么争执,最后都一致认为至少有600年以上。他们叼着烟卷,忆古思今,在吞云吐雾中,叙说着纳具的远古。

村民们说,纳具寨古老不古老,村寨的残墙,山上营盘的残砖废瓦都能证明。查吴两姓的族谱,都有关于自江西迁来的记录。村民代表查玉平和查玉喜等介绍,按照祖上自江西迁来的记载,其族别本不该是布依,应该是汉民族。从纳具后山上的“徕子营盘”残件推测,祖先应明代朝廷调遣,作为征南部队中的一份子到了这里,将历史上称为“徕人”的原著民驱赶离开后,又被官府“安排”到这里定居下来。没有生产用具,就用“徕人”留下来的;没有衣服源料,就将“徕人”留下的染井、染缸、染房和织布机重新启用。于是,深蓝、靛黑、布扣子、青布头帕、花边袖口、锦绣飘带,汉人无形中就被原著民同化成了当地的少数民族。

当地村民的这一说法到底正确与否?目前尚存在争议,有人坚持说布依族就是兴义的世居少数民族,也有人同意纳具村民的观点,认为是调北征南时打跑了当地土著民族,而被动地鸠占鹊巢,从而成了当地“原著民族”。

纳具村民就布依族是不是兴义土著民族这一提法,到底对不对?我们暂且不作判断,这事留给专家和学者研究。然而,从寨中古碑内容来看,纳具寨的确是个历史悠久,又很有故事的村庄。

纳具古寨中的碑刻很多,除前面所说的查氏宗祠碑而外,还有“那志寨晓谕碑”、“那志永远遵照碑”和“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吴炯心纪念碑”、“查氏史记碑”等等。

“那志寨晓谕碑”,刻录内容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署普安州分驻黄草坝州判缪某某,为调处民间土地赋税差役纷争而出示的一纸判文。“那志永远遵照碑”,刻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用以重申州判晓谕内容的一纸告示。“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主要反映清代中后期土司制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记录了兴义片区土司逐渐崩溃的历史史实。

“那志寨晓谕碑”和“永远遵照碑”是两份刻于石头上的官府公文,这从侧面反映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兴义及周边少数民族深受差役税赋之苦,纷争诉讼不断,尽管设管屯兵镇守,虽“文员管理”,亦不能清除民怨。

“卖明那志全庄田土山场契约碑”,现存残碑高58厘米,宽100厘米。由于残缺,未能获得完整资料。残存部分文字基本系原黄坪营奄章世守马目黄明经族子出具的杜卖文契。清代“改土归流”后,世袭土司的政治经济地位均被削弱,他们借出卖族属公田山场和私占土地转换,以及积攒现银等方式维持生计。石碑上内容以“卖价银九八色四百二十两整”,讲的大约就是一次转卖近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和山场。

除古碑石刻而外,纳具寨中还有很多古老的三开间青瓦木屋。在众多的木屋中,查玉平户与查玉兴户的老房子保存较为完好,是该寨传统民居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两栋。这些木屋建筑古朴、典雅,大体保持了房屋当初原貌。如查玉平户,原为面阔三间青瓦石墙建筑,有两厢、围墙、朝门,后因诸多原因被拆毁,但正房和朝门还在。现存的正房是硬山穿斗木结构青瓦房。鼓形的柱础、花窗和裙板、雕花六合门等艺术构件别出心裁。门窗上雕刻的花卉图案有方格纹、十字菜花纹和万字格回纹等。民居院门开得极其讲究,大门正对面砌筑院墙(也叫照壁),院门开在侧面,门框、门梁斜砌成外八字形。据说这样做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大门做侧面意思是不让钱财外露;院门做成外八字形,是要大进小出,意为聚财。其实,硬山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冬暖夏凉,大门做在侧面,有热天通风,冬天避风不让寒风直接吹进堂屋的好处。

查玉兴户的老房子院墙、朝门、木制楼梯、护栏等保存完好,屋内还留存有许多传统的农具,原生态实木靠椅,树根制作的餐桌、茶几等。房屋墙壁上,那些六七十年代的画报尽管褪色变异,但画面主体内容清晰,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纳具布依寨:保护人文古迹  留住布依乡愁2.jpg

古榕树下

在纳具古寨里转悠,那些摇曳的榕树枝叶,那些鸟儿的婉转歌唱,都会让你消除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疲惫。如果你累了,可以到纳具来轻松轻松,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那样真实古朴,纯粹自然。

纳具布依古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远的不说,就说近现代史上,纳具古寨就是兴义周边的文化中心。古寨中人才济济,有在地方民族教育发展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也有在书画方面作出卓越成就的。

在纳具布依寨的榕树下,有一尊戴帽宝鼎四棱碑。石碑四面均刻有文字,是纪念为地方民族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布依族教师吴炯心先生的。

据纪念碑上的文字记载,吴炯心,原名吴启良,字炯心。清光绪二十三年生于贵州省兴义县安章乡(今兴义市则戎乡)纳具塾师之家,以品学兼优毕业于兴义简易师范。1919年“五四”运动中,炯心先生与同学吴仲威等在兴义动员组织各校师生,举行爱国示威群众大会。示威会议要求抵御外侮,内惩国贼,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使地处偏远的三边(滇黔桂接壤)地区群众,受到了广泛而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开了当地此后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之先河。

吴炯心先生与兴义近代教育界先贤、知名人士,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赵伯俊先生同为兴义第一所中学的创始人之一。当年,炯心先生在兴义市,特别是在布依族聚居的“安平九寨”兴办学堂,并创办了女子学校,倡导妇女读书,资助贫困学子,为地方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发展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纪念碑正面,“乡贤吴炯心先生纪念碑”一列大字尤为显眼,石碑右上竖排写着“吴炯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左下则是落款“公元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二日公立”。

这座四棱纪念碑除了记述这位土生土长的纳具布依族老人吴炯心先生的功绩外,还有从中央到地方部分离任领导的题词。所有题词中,最为醒目者当数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总工会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毕节织金人朱厚泽先生写下的那句话:“永远纪念毕生在贫困山区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为发展兴义地方民族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布依族老教师吴炯心同志。”其余省部级与地厅级领导干部的题词也不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表”、“时雨春风教泽深”等等。纪念碑上,不仅对吴炯心先生一生始终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作贡献称颂有加,同时也成了经典书法的竞技场,风格各异的字体让到这里来的客人、尤其是书法爱好者叹为观止。

如今,他的很多健在的学生依然念着他的好,那些几十年前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年,吴炯心先生办学开明,接纳进步教师,爱护革命青年,当中共地下革命活动深入校园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默许保护。1948年,适值先生50岁生日及从教30周年,兴义地方群众自发组织热情祝贺。当时书法成就享誉全省的查启祯先生刻写了“乐育英才”牌匾,与地方名绅一道赶到吴炯心先生府上,将牌匾赠送给吴老师,盛赞老师对兴义地方民族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查启祯,原名查隧良,字启祯,清光绪二十九年生于纳具布依寨。民国时期,他曾担任兴义县两级小学校长,简易师范校长,因主张和坚持男女合校,遭到耆老派的强烈反对,后愤而离开兴义。在离开故土后,先后在保定日报、北京日报做过记者。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青年时期的查启祯毅然投笔从戎,跟着国民革命军第25军102师师长柏辉章转战南北,为其副官和军械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昆明军需局、民国兴义银行担任科长、银行行长等职。

据纳具古寨中的老人回忆,查启祯的书法非常了得,在全省书法大赛中,曾荣获一等奖。晚清民国时期,他曾为家乡母校纳具小学题词——“泗水遗风”,意即期望纳具后生努力学习,继承孔孟儒家遗风。据他的后辈们介绍,除了书法上的造诣,查启祯的绘画水平也很高,不但山水国画炉火纯青,还涉足到西洋油画。或许,因为历史原因,他的大量书画作品散落于民间和历史烟云里,即使存留少数,也在群众的缄默中不得而知。

在书画方面,纳具古寨里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可是师出名门,在西南三省中都享有盛誉,其作品曾得到著名书画家冯建吴的鼎力推荐。

在纳具古寨中,书画成就最高的当数吴可夫先生。吴可夫,原名吴照庄,别名百非,民国12年出生于纳具普通的布依族农民家庭,著名书画家,是徐悲鸿先生在贵州省的两个学生之一。

1940年,吴可夫在兴仁高中毕业,同年考入西南著名画家冯建吴创办的四川美术学院(原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后转到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深造。1942年,吴可夫在贵阳与著名画家徐悲鸿邂逅,便与同样痴迷于书画的袁晓芩(中国美协云南省分会主席、云南省画院名誉院长)一道追随徐悲鸿到重庆学画。十多年前,贵阳文史委刊物所载《悲鸿大师足迹在贵阳》一文记载:“徐悲鸿在贵阳举办画展期间,曾有两位青年追随者,徐悲鸿把他俩带到重庆学画。一位是普定县的袁晓芩,他现在已90多岁,是著名的花鸟画家,以画孔雀著名,现居住昆明。另一位叫吴可夫,是兴义人,现在已80多岁,以画山水画著称,目前居住贵阳……”文中说,吴可夫回忆当年在重庆学画时的种种情境,曾为徐悲鸿先生牵着马,以便观察写生,徐先生还曾在他的速写本上题写过“艺术是神圣的生涯”,以鼓励其在书画艺术的神圣殿堂里努力深造。

吴可夫一生坎坷,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垦荒农场改造时,在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思想乐观的他开拓创新,发明了木棒书法、指掌墨画、葵杆书法等。在劳动间歇,他以树枝或木棒为笔,大地为纸,龙飞凤舞,自得其乐。

纳具古寨里,还有一位农民书画家,名叫吴照海。村民及后辈回忆说,照海先生最大的爱好是书画与酒,两袖清风,不求闻达,只要后生愿意学习,他准会热心教你绘画。全寨父老对他极其尊重,谁家盖新房或娶媳等喜事,都会热情地邀请他去绘画。他最擅长山水和梅、兰、竹、菊等画法,而且作画时很独特,几乎不会画在纸上,而是画在房屋的墙壁之上,偶尔也会画在瓷器或农具上。

如今进入纳具古寨,还能在一些人家的老瓦房中看到他的绘画作品,仙鹤、松枝、竹叶,全都栩栩如生。有的残破,但还能看出画痕。保存最为完好的,是吴照行家老瓦房中堂内的几幅,至今没受到任何破坏。

纳具古寨真可畏地灵人杰,教育方面的、书画方面的,应有尽有,人才济济。要说一个村落的人文历史,这些,还不足够吗?

纳具布依寨:保护人文古迹  留住布依乡愁3.jpg

村里的夏日小景

正是因为纳具布依古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安章村两委在古寨的保护和建设上才格外用心。按照则戎乡党委政府的要求,一切本着保护古寨和传承布依文化的宗旨,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古寨中修复集景观和消防等功能为一体的渔池,修建保护查氏残碑、永远遵照碑等碑刻的风雨文化长廊,修建休闲文化小广场、戏台,对古寨中的亮化工程、排污工程等逐步完善。

同时,拟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修建布依民族风情园,从新寨子通往老寨子的民族文化阶梯,以及配套的相关设施设备。目前,老寨中,以吴爱民、王辉等户老屋的改造为试点,正准备把安章纳具布依古寨建设成为“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型案例。


投稿邮箱:byzzx@qq.com(长期征稿)

投稿热线:166-8500-0854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分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个内容。要做好刺绣的前提首先是绘画,只有将要刺绣的图案画出来,才能依托图案进行刺绣。”在望谟县搬迁安置点平洞街道亚鲁社区,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正在给绣娘学员们讲解着刺绣的内容。(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韦树章一边说着一边在一张桌子上铺开...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站长抖音号
投稿邮箱:byzzx@qq.com
新闻热线:166-8500-0854
Copyright © 2015-2024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指导单位:贵州省布依族青年联谊会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编辑部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法律顾问:贵州北鸣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