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嗓布依古寨:历经百年沧桑的民族记忆 二维码
256
发表时间:2018-11-05 00:00来源:黔西南日报 林立的吊脚楼 在黔西南农村行走,目光所及,太多的村寨里,都是砖混结构的楼房,火柴盒式的,千篇一律,只是层数不同而已。要说有所变化,顶多是在顶层,额外增加一个并无实用价值的坡屋面,却也难免大同小异。传承了千百年、榫卯结构的木结构瓦房,已经所剩无几,只能在上了年纪人们的记忆里寻找了。 贴着门神的大门 迈得过快的现代化脚步,让人有些猝不及防,有些惶惑和无奈。 在这样的心境下,突然走进鲁嗓,我有一种发现的惊喜,某种特别珍贵的东西,好长时间之后,失而复得的惊喜。 被遗弃的粑粑盆 掩映在以古榕树为主的绿树丛中的鲁嗓,相对完好地,保存着五十多幢吊脚楼,让人禁不住眼前一亮,仿佛在茫然无际的沙漠里,突然发现一片希望的绿洲,非常难得。唯一感到有点美中不足的是,两幢砖混结构的楼房,夹杂其间,看上去有点煞风景。 在举目皆是楼房的视野里,点缀着一片暖人心扉的吊脚楼,再不懂得欣赏的人,也会将其视为难能可贵的风景。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其作为一道风景来对待,那也难免狭隘。作为布依族同胞传承了千百年、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它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风卷残云、摧枯拉朽般的现代文明大潮里,我觉得这些侥幸保存下来的建筑,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值得和需要给予最大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被遗弃的独轮车 鲁嗓寨子隶属于兴义市南盘江镇未团村,坐落在碧波万顷的万峰湖畔,青山环抱,绿水缠绕,风光旖旎。当万峰湖达到最高水位时,坐在寨子里的广场旁边,即可挥竿野钓。 木板制作的楼梯 鲁嗓为布依语音译,意为依山傍水的村寨。这里离人们熟知的南龙古寨西侧,约有一公里的直线距离。因为我们的聚光灯,未曾打在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鲁嗓,许多人的脚步,便在无限风光的南龙古寨,戛然而止。事实上,两个风格相似的布依族村寨,堪称不可多得的一对姊妹,居住其间的布依族同胞,世代都是交往甚密的亲戚!不同的是,南龙古寨里的村民,大多已经搬出吊脚楼,房子闲置了下来;鲁嗓的村民们呢,八成以上仍然居住在那些颇有年头、无限沧桑的吊脚楼里,只是少数人家举家外出务工,房门交给了铁将军守护,看上去空空如也。但到了春节,主人依旧会回来,与左邻右舍一道,欢度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尽管有些吊脚楼因疏于维护和管理,显得有些破败和腐朽,但行走其间,目睹那些积满岁月尘埃的柱子、大梁、楼枕、穿枋、挑瓜、板壁、楼梯、瓦片、石阶路等物件,以及那些已经被遗弃、躲在旮旯角落里的石碓、石磨、坛子、榔头、擂钵、纺车、背架、猪笼、饭箩、粑粑盆、磨担钩、织布机、磨刀石、独轮车等农具,会让人禁不住回到从前,回到正在渐行渐远的那个哺育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农耕时代,然后在一种莫名的温馨与陶醉中,独自看着一张又一张慢慢模糊的背影,感受刻骨铭心的沧桑与失落。 留守在家的孩子 水管、电线、电杆等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设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寨子应有的古典之美,但这又不可或缺。村子里一位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寨子里的自来水管,不是塑料制品,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竹子,一公里多长,从远远的大山后面,逶迤而来,然后在寨子中间的大榕树旁,进入水池,再通过木质的卷槽,流进村民们的水桶。那应该是很有诗情画意的场面吧,可惜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了。 好奇的布依老人 挂在竹杆上的干鱼 随处可见的古榕树 作为南龙古寨的姊妹村寨,鲁嗓无论规模和层次、特色和意蕴,都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们行色匆匆,尚未来得及去细细的寻访,慢慢的品读。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