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在线官方网站
新闻详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二维码 1055
发表时间:2018-11-08 00:00来源:中国布依网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1).jpg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西南部,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分水岭南坡、苗岭山脉的西段,地理坐标105°35′10″-106°0′50″,北径25°5′19″-26°10′32″。东接安顺、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南濒北盘江与望谟、贞丰两县隔江相望,西邻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北连六枝特区,普定县,镇宁县城至省会贵阳119公里。全县共有三十四万人,其中布依、苗、仡佬、回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
  镇宁自治县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是个能歌善舞,并富有布依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色。扁担山乡革老坟村,地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部边缘,是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三县交界的结合部。寨子东西是上坝苗族村,西是六枝特区卡棒村,南是坡桑村,北是六枝特区革巩村。革老坟村是250多户布依族聚居的古寨子,土地面积1200余亩,总人口1200多人,村子后面有大片原始森林,古树苍藤随处可见,寨子周围果木成林,地理结构属于喀斯特地貌,大气质量良好,花开时节,但见桃红李白,随处可见,景色迷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留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的文化遗迹,最具影响力的是民族歌舞和布依族中流行的铜鼓十二调。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3).jpg

分布区域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源于古代,流传在扁担山乡、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江龙镇、本寨乡、朵卜陇乡、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等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几县范围内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历史渊源

  布依铜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又是布依族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据传是布依族先祖的古百越集团中的“骆越”一支所造。因此,布依族人尊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的团结鼓,对其敬若神灵,并年年施祭,岁岁施拜。每逢年三十夜(除夕夜)合族家长集汇一堂,共商铜鼓的送接交割的大事。即将铜鼓从原存的那一家转送到另一家,确定后,将铜鼓在原保管的人家敬挂起来,设席焚香烧钱纸、酒肉祭奉,并尽情敲击,合族热闹十余天,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日用雄鸡、猪头、米酒举行祭祀,合族欢宴一餐,即将铜鼓取下转送到重新决定的另一家。这家又将铜鼓挂起,敲击铜鼓直到正月末,到过“了年”这天才将铜鼓收藏起来,故在《乾隆贵州通志》有“仲家……岁时击铜为欢”的记载。镇宁的布依族对珍贵的铜鼓有许多类似神话的传说。说它会在静谧无声时会跑出去与天上的龙虹角斗、与深潭里的龙王争宫、与塘里的蟒蛇争位等等。因此,本地便有“铜鼓井”、“铜鼓谭”之类的地名,为避免铜鼓逃跑,在保管时,须用红布或绳索系鼓耳,一是用红色作记号,便于将它牵住;二是在鼓里装上黄豆、谷种,使铜鼓逃跑就有响动,人们即可把它招回,特别是将完好的鼓边敲下一个小缺口,其意是撕坏它的裙子,使其害羞,不再逃跑。布依族敲击铜鼓习俗至今延续至今,历史悠久,珍贵的铜鼓乐器可用于场面恢宏的庆典活动和重大的民族节日,又可敲击送亡人升天,是布依族节日佳庆、欢歌跃舞、祭祀祖先亡人主要的民族乐器节日佳庆,欢歌跃舞、祭礼祖先亡人主要的民族乐器。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2).jpg

基本内容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组成,合称“十二调”。既用于庆典、祭祖、祭鼓超渡亡魂升天,又作用铜鼓舞蹈的乐队指挥的主要乐器,是布依族中表达内容丰富的打击音乐体系。现尚存的鼓调有如下几种,按程序分述于下:
  一、喜鹊调《喜临门》、《喜上眉梢》、《喜开怀》,每调敲击为8分钟。
  二.散花调。《春花开》、《好花香》、《花之春》,每调敲击时间为8分钟。
  三、祭鼓调。此调为铜鼓送接时敲击,击时为8分钟。
  四、祭祖调。此调为祭祖时敲击,击时为8分钟。
  五、三六九调。此调每小节含三、六、九敲击法。时为8-10分钟
  六、祭祀调。此调用于祭祀、超渡亡魂,时为8-10分钟。
  七、喜庆调。此调用于节日庆典,时为10-15分钟。
  以上鼓调合称铜鼓十二调。不管击何种调,均用皮鼓、钗、铙钹伴奏,锵铿有力,其声洪亮悠扬,远传数里,令人陶醉,催人泪下,击鼓超渡亡魂时,鼓调深沉悲壮,富于震憾力和感召力。内容有:庆祝丰收、佳节贺岁、追思祖德、驱恶扬善、舒畅心胸、祭祖升天。

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等

  布依族铜鼓是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钗、铙钹、鋩锣、木棍混合敲击,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风格,最具有布依族地方的民族特色。

传承谱系

  布依族鼓调源于古代,流行布依族地区,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因布依族没有文字,均系口传,时至今日,60至70岁的老人也仅知是他的上辈传下,因此,没有留下传承的谱系。但有一点线索很清楚,布依族铜鼓调的承传体系是:由前人传与后人,上辈传与下辈,父亲传与儿子,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基本特征

  铜鼓十二调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美”。
  一、乐器古老,源远流长。铜鼓古乐器作为民族和区域文化的一部分,它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布依族铜鼓调式是保存古代音乐最丰富最完整的现存的重要乐种,因此布依族铜鼓文化在古代音乐上具有独特现存的地位。
  二、鼓调多。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管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的铜鼓调式却在历史的烟尘中以独特口传心教的方式将其传承下来,因此铜鼓十二调已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三、覆盖面广。铜鼓乐器具有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铜鼓调随着古代布依人的足迹,从古代流传至今,形成了一个历史流逝的时光带和铜鼓文化、音乐的文化圈,至今仍充分地显示其铜鼓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四、艺术之美。 铜鼓乐器与唢呐、鋩锣、钗、铙拔等配合使用、器具简陋古朴,但敲起十二调音乐,那远古雄壮的旋律和韵律却令人难以忘怀,那锵铿有力的节奏,悲壮时使人泪下,锵铿的节奏使人精神震奋,至今仍保存着使人陶醉、催人奋起的感召力。

主要价值

  一、铜鼓调尚存,证明了古代布依族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各种调式和简陋古朴的其它乐器相配合敲击而自成体系,仍延续着布依族古代的音乐血脉。铜鼓不仅具有很高的古代音乐学术研究价值,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和中外其它民族的文化交流中的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铜鼓调雄壮有力、节奏明快,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布依族人民所喜爱,而且使外族和国际友人观之咂舌,其造型古朴凝重,具有很高的工艺、保存收藏价值、观赏价值。
  三、特征显著。铜鼓和它的调式具有节日庆典、祝贺新岁、追思祖德、惩恶扬善的精神特征。又具有舒畅心胸,崇拜祖先、超度亡人升天的功能和意识,最具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等特征。

濒危状况

  一、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铜鼓乐面临着新文化的冲击,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生活途径,年轻人已不再用心学习敲击铜鼓调,往往热衷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年轻人对古老的铜鼓调日愈生疏,铜鼓调有着先行自然消亡的危险。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布依族原来只要听到铜鼓声就会自然集中,但现时的青年人却听之任之不动于衷,却以现代和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因此,铜鼓单调的旋律已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三、布依族地区的年轻人,而今大批的年轻人均外出经商和打工,他们分散到各地急着找钱,没有人能坐下来学敲铜鼓,鼓调正无声无息地走向消亡。自古流行的布依族铜鼓调式,现已少有人知,六、七十岁的老人还有印象能敲,五十岁的已没有听过,铜鼓调已面临失传,并处于濒危的状态。


投稿邮箱:byzzx@qq.com(长期征稿)

投稿热线:166-8500-0854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副标题

文章列表

文章列表

副标题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分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个内容。要做好刺绣的前提首先是绘画,只有将要刺绣的图案画出来,才能依托图案进行刺绣。”在望谟县搬迁安置点平洞街道亚鲁社区,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正在给绣娘学员们讲解着刺绣的内容。(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韦树章一边说着一边在一张桌子上铺开...

副标题

特色村寨

特色村寨

副标题

坐落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城东北部的永丰街道必克村,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600多户近3000人,大多是布依族,是该州较大的布依族村寨之一。必克布依古寨四面青山环抱、河流交织,寨中绿树成荫,石桥与河水相映成辉,俨然一幅水墨山水画卷,有诗赞曰:“水经石上流,风从花间过,人在画中行,胜似桃花源。”必克是布依戏的发源地之一,寨中有古戏台、戏楼遗址。必克布依古寨世代传承着杂技、棍术、舞龙、高台舞狮等...
站长抖音号
投稿邮箱:byzzx@qq.com
新闻热线:166-8500-0854
Copyright © 2015-2024 布依族在线(www.buyizu.cn)
▌ 指导单位:贵州省布依族青年联谊会
▌ 主办单位:布依族在线编辑部
▌ 创  始  人:邓守强
▌ 许可证号: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黔ICP备2020011998号-1
▌ 法律顾问:贵州北鸣律师事务所 罗勇 律师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