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古籍《古谢经》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二维码
813
发表时间:2018-12-06 00:00作者:伍忠钢来源:中国布依网 作者简介:伍忠钢、男、布依族、1953年生、退休前任水钢工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现在是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所著《镇宁布依族》一书获得贵州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镇宁县首届政府文艺奖。 内容摘要:从布依族古籍《古谢经》中选取的七段内容可以看出布依族摩经记载了布依族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状况、居住环境等等丰富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这些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对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主题词:古谢经历史文化价值 摩教是布依族的民族宗教,布依族几乎是全民信奉摩教。摩经是摩教的经文,是摩师与鬼神交流的说词。摩经的内容涵盖了布依族古代的哲学思想、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等等历史文化信息。摩经内容博大精深,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是布依族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古谢经》(有的叫“殡亡经”、“殡凡经”、“古夜亡经”、“砍牛经”等)是布依摩经中祭祀亡灵,送亡灵升天的经典古籍。从这部摩经中可以了解到布依族远古时期的宇宙观、生命观、灵魂观;可以了解到布依族对鬼神世界的想象;可以了解到布依族古代的生活环境、生产状态、社会习俗等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从这部摩经中选出七段进行翻译介绍,可以从中看出布依族摩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一、为布依族是贵州世居民族提供了两份有力的书证 关于布依族的族源在民间一直有一个谬传,多数布依族说祖籍是江西的。说祖先是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奉朱元璋之命从江西征战到贵州,战争结束后留下驻守贵州,在贵州安家立业,繁衍生息,是明朝征南部队将士的后裔。而且多数家族都能说出祖籍在江西某地(多数称是江西吉安府即现在的井冈山市),甚至能说来自某条街道、某个村寨。有的还能说出祖先是征南部队的哪一支队伍,是哪位将领的部下,在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有的甚至能讲出祖先参加过那些战役,有的还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某次战斗的故事。有的家族不只是口传,其族谱上还详细地写有祖籍为江西某地,某代祖先叫什么名字,奉皇帝朱元璋调北征南之命,讨伐贵州反叛的土司,胜利后留守贵州,是征南部队将士与当地“土人”女性结合变成了布依族等等。布依族过去有不少地方民间还传唱一首叫《调北征南》的叙事古歌。这首叙事古歌各地版本的内容基本相同,内容大致是贵州这地方,从元朝那时起,由于“戎、夷、狄”三姓土司经常反叛朝廷,抗税不交,所以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派我们的祖先来清剿、来平叛。平叛后就奉命留下来屯垦戍边。很明显这是一首“屯堡人”的叙事史诗,但朝廷要求各地的布依族用“分”(布依语,即唱歌)的曲调,用布依语传唱,久而久之,就唱成了布依族的叙事史诗。把自己本来是被清剿者唱成了清剿者,把自己是原住民唱成了江西、湖、广籍。由于歌词是用布依语,曲调是用“分”的调子,这首《调北征南》的歌在布依族中一直传唱至今,相反“屯堡人”早就不知道有这样一首歌,也不唱这首歌了。后来有的人就把这首歌作为布依族是“调北征南”时来到贵州的证据。 从上述的介绍看,布依族祖籍江西说有口传故事,有家谱记载,有歌谣传唱,这一切似乎做实了布依族祖籍江西说。但是这一学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多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讨论证,形成了共识,得出的结论是: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是这一片土地的主人之一,不是明朝调北征南时从江西移民到贵州的。这一结论是学界的共识,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很多民众也接受了这一结论。但是由于祖籍江西说谬传了六百多年,一些民众还没有认识是谬传,有的认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不相信是谬传;一些官员懒于学习,不知道布依族祖籍说已经有新的结论,在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还在使用过去的错误传说;个别学者认为布依族祖籍新说缺少历史文献的支撑和考古资料的证实,所以不接受新结论;一些人在撰写文章时由于不知道有新的结论,还在引用过去错误的传说,造成继续以讹传讹的严重后果。 《古谢经》有多处说到布依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是这一片土地的主人之一,不是明朝初年调北征南时从江西移民到贵州。这里举两段经文为例,可以作为布依族不是明朝从江西调北征南来的两份书证。 书证之一: 第一段在“摩当经”的“梢本”仪式里的经文。“梢本”是布依语,就是叫亡灵去找祖宗,与祖宗住在一起。布依族传统灵魂观认为,亡灵到天上后必须和祖宗们住在一起。要找到祖宗住的地方,必须按照祖宗们迁徙的线路走回去才能找到祖宗。所以祖宗的迁徙线路不能叫错,否则亡灵就找不到祖宗。亡灵找不到祖宗,亡灵就要来找摩师和子孙后代的麻烦。由于各个家族的迁徙线路不同,所以布依族在春节和清明节祭祖时都要给子孙后代交代祖宗的迁徙线路。下面就是“梢本”仪式和经文。 “梢本”仪式由摩考(首席摩师)主持,摩考站在魂杆下,家族长老坐在灵堂里。 摩考大声问: 摩经原文: 样 报 呀 完 嘛 你 铙 及 拿 布依文主音: Nangz bausyah ngonz maz nix yeeuh jiez laez , 意译: 叫亡灵去坐(归到)祖宗那里叫什么地方
家族长老大声回答:矩州(唐代时贵州的名称) 摩考大声跟着喊:矩州 家族长老大声说:者有。(地名,以下地名是马简村王氏家族迁徙顺序地名) 摩考:者有。 长老:平风。(地名) 摩考:平风。 长老:用卖。(地名) 摩考:用卖。 长老:墓坎。(地名) 摩考:墓坎。 长老:那找。(地名) 摩考:那找。 长老:拜更啰! 摩考: 拜更啰!(上去啰,即按照以上地名顺序上去找祖宗啰!) “梢本”就是叫亡灵按照祖宗迁徙的路线去找祖宗。矩州是贵州初唐时期的名称,“者有、平风、用卖、墓坎、那找”都是地名,这些地名多数现在还存在,这是镇宁县马简村王氏家族的迁徙线路。不同家族只能报自己祖宗的迁徙线路,不能报错,否则亡灵就找不到祖宗,就成为孤魂野鬼,就得不到子孙后代的供奉,亡灵就要回来找摩师和子孙后代的麻烦,要求重新把亡灵送到祖宗那里。 所以“梢本”环节是古谢仪式最核心的环节,不能有半点差错。家族长老大声说的地名是告诉摩考,摩考大声跟着说是告诉亡灵。因为人、鬼之间不能对话,要通过摩师来转告亡灵。 笔者所了解到各地的布依族“梢本”的第一个地名基本都是矩州,不同家族后面的地名才不同。矩州是贵州初唐时期的名称,据此可以得出这样几个历史文化信息:一、布依族在唐初时就已经是贵州的原住民;二、“古谢”仪式和经文最晚原于初唐;三、否定了布依族是明朝初调北征南来到贵州的错误说法;四、迁徙路线是摩考问族长后由摩考告诉亡灵,不是由族长直接告诉亡灵,这准确体现了布依族古灵魂观,因为布依族传统的鬼神观,人、鬼之间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必须通过摩师来过话。近代布依族有一些摩经出现了人、鬼之间的对话,这是外来文化渗透的产物。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报呀”一词,布依族摩教的祭祀经里随处都有“报亚”这个词,“报亚”在布依族语言里是夫妻,所以很多摩师把它翻译为夫妻,一些学者在翻译时也翻译为夫妻。但摩经里所有用到“报呀”一词都应该是“报呀达”,“报呀达”是祖宗而不是夫妻,水平稍微高一点的摩师都知道。经文的“报呀”如果理解为夫妻,那么经文的意思就牛头不对马嘴,无法理解。经文之所以把“报呀达”的“达”字省略,写成“报呀”,诵读时也读为“报呀”,是为了诵读押韵。 书证之二: 布依族丧葬仪式场所要栽一棵大楠竹做“龙告”,有点象当地汉族树立的魂杆。“龙告”上挂“边告”,就象汉族挂在魂杆上的魂幡。但是“边告”与汉族的魂幡意义和内容都不同。汉族魂幡的内容只是写亡灵的姓名、籍贯、生卒时间。近似于现代文书“证明信”。布依族的“龙告”是灵魂升天的天梯,“边告”是灵魂升天的“介绍信”。它不仅介绍亡灵的姓名、籍贯、生卒时间;还介绍亡灵带上天的物品;到天上管辖什么地方;亡灵安葬的地方等等。 “边告”大部分用汉字书写。有个别自创的土俗字。语言大部分是汉语,但思想内容是布依族摩教的内容。下面就是“边告”的具体内容: 天有明明 地有明明 注:这两句相当于朗朗乾坤。意思是给亡灵举办升天仪式,是光明正大的,是符合法理、符合情理的大事。同时也有今天是吉日良辰的意思。 金条(调)引路时来 注:有的版本用调。金条传说是上天的通行牌,要有通行牌才能上天。引路就是有金条来引路。时来就是这个时候,有吉日良辰的意思。这句话就是:吉日良辰手持上天的通行牌上路。 男女引路时来 注:上天要有具体的引路人,男女引路时来就是吉日良辰有引路人来引领亡灵升天。 大宋国 注:大宋国即北宋,指亡灵在世时所在地。 南赔部州 注:“赔”原文右边是善字,是摩师自创的土俗字。有的版本用“泉”字,宋时的古地名。 广南西路 注:北宋的一个行政区域,在今广西、贵州、海南、云南、湖南。也就是壮族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布依族各地的“边告”都写有广南西路。不同的家族后面的州、府、县、村才不同。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北宋时期布依族就居住在广南西路即贵州、广西这一带;二是摩经使用布依方块字书写源于北宋,因为至今布依族各地这一地址书写都是广南西路,所以推测使用布依方块字书写摩经就从那时开始,这之前是用古百越象形文字百摩书的文字书写。 *州 注:指亡灵在世时所在的州。 *府 注:指亡灵在世时所在的府。 *县 注:指亡灵在世时所在的县。 *村寨 注:指亡灵在世时所在的村寨。 大褂中阳道人 注:大褂指棺材,因为棺材是装死人的,为了回避棺材一词,往往用大褂、硬衣、黑衣等作为棺材的代称。阳道人指在世时,活着时。大褂中阳道人指躺在棺材里的这个人活着的时候。前面说的是活着时是什么地方人。下面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多少岁。 弟子**郎 注:**就是亡人的姓名或者亡人的丈夫。亡人如果是女人,这里写她丈夫的名字,因为过去女人是没有大名的。只称**的第几位娘子,即第几位夫人。 第*娘 注:即第几位夫人。如果亡人是男性,这一句就不写。 年*十岁 注:即死时年几十岁 年登*十*岁不横 注:年登*十*岁即活了几十几岁。不横即死了。年登*十*岁不横即活了几十几岁。 今年 注:即用六十甲子记年法。如甲子年。指死亡的年。 今月 注:即用六十甲子记月法。指死亡的月。 今日 注:即用六十甲子记日法。指死亡的日。 今时 注:即用六十甲子记时法。指死亡的时。 有心(新)在家亡故 注:“心”是书写者错写,应该是新。即刚刚在家死亡。 请到 注:即请来 阳道人移花(依法)开路 注:阳道人即活人。“移花”应该是依法,即依据摩教的规定。开路即进行送亡灵升天的相关仪式。阳道人移花(依法)开路即活人按照规矩给亡灵举办升天的仪式。 下面就是给亡灵的东西清单: 棺木一椁 注:即给亡灵卖了一口棺材。 大牛(黄、水)一条 注:即送给亡灵大牛(黄、水)一条。是黄牛就读黄牛,是水牛就读水牛。 这一句摩经明确回答现代人们纠结的两个问题:一是用黄牛还是水牛祭祀,摩师们争论不休,这里明确用黄牛、水牛都可以;二是仪式上砍牛上是什么意思,这里也明确回答是给亡灵带到天上的。 裙隍几件 注:“隍”原文是示字旁,是摩师自创的土俗字,红色的意思。红裙子是布依族的盛装,送给亡灵的东西都是人间好的东西,所以送给亡灵的裙子是红裙。 一把凉伞 注:布依族送亡灵的礼物少不了伞,亡灵带到天上的礼物必须有伞。清明节祭祀时也要送伞,后来改成纸标代替伞。 一把弯刀 注:一把弯刀。这里不仅表示一把弯刀,布依族古代的生产工具就是弯刀,如镰刀、柴刀砍刀等。这里用弯刀表示生产工具。 猪羊鹅鸭鸡 注:即各种家畜、家禽。 酒食吃用 注:即各种吃的。 计见(件) 注:共计多少件。 下面是给亡灵卖墓地的情况: 银两千千万万 注:意思花了很多钱。有的版本写的是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两九分九钱。其意思是一样的,即给你买的这个墓地非常好,所以花了好多钱。 买到地名一座 注:即买到墓地一块。 富贵之地 注:这是一块富贵的风水宝地。 安葬亡人 注:用这一块墓地来安葬亡人。 下面是指这块墓地的边界,用模糊的概念。 东至甲乙 注:东至甲乙 南至丙丁 注:南至丙丁 西至庚辛 注:西至庚辛 北至壬癸 注:北至壬癸 中至戊己 注:中至戊己 四至八向 注:四至八向 亡人所管 注:买好的这块地是亡人的,归亡人所管辖。 下面几句是介绍地形地貌,按照风水学的的风水宝地描述。 左有青龙 注:墓地的左面有青龙。 右有白虎 注:墓地的右面有白虎。 前朱雀 注:墓地的前面是朱雀 后玄武 注:墓地的后面是玄武 下面几句是说用良辰吉日把亡人安葬在风水宝地,就能大吉大利,保佑世世代代发吉。 子午卯酉葬亡人 注:即安葬亡人的时间是良辰吉日。 逢衣得穿 注:用良辰吉日把亡人安葬在风水宝地上,就会保佑子孙后代逢衣得穿。 遇酒得食 注:用良辰吉日把亡人安葬在风水宝地上,就会保佑子孙后代遇酒得食 千年不动 注:由于是有良辰吉日安葬的,这个坟墓以后不会被移动。 万年不移 注:由于是有良辰吉日安葬的,这个坟墓以后不会被移动,不会被挖被盗。 千年保富贵 注:保佑子孙后代千年富贵。 万年保子孙 注:保佑子孙后代万年。 千年保奴婢 注:保佑奴婢千年。 这一句彰显了布依族仁爱的民族性格,不仅要求保佑子孙后代,对奴婢也要保佑。 万年保田地 注:保佑田地丰收。 千年保牛马 注:保佑牛马兴旺。 万年保猪羊 注:保佑猪羊兴旺。 富贵大吉大利 注:最后的吉祥语。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注:这是吸收道教的咒语。 天保安命 地保师人 注:上面是指亡人保佑子孙后代。这两句是祈求天地保佑为亡人举办丧葬仪式的孝子贤孙们安康。 “边告”载明亡人在世时是大宋国广南西路人,为布依族是贵州原住民提供了第二份有力的书证。驳斥了布依族是明朝初年才从江西调北征南来的谬传。 以上两份书证证明,布依族在唐、宋时已经是贵州的原住民,而不是明朝才从江西迁移来的。
二、有关母系氏族社会的信息 人类社会学认定人类社会曾经历母系氏族社会阶段,除了一些族群现在还保留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痕迹外,找不到有力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资料的有力支撑。布依族摩经中“摩当”经里的这一段经文,我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权交接的精彩描述。 原经文:买飘 至麻 五 布依文:Baex beaux* gaais maz haec, 直译: 儿媳接班 什么 给 意译: 给接班的儿媳什么
注:布依语“飘”有收拾、整理等含义,如“飘作”就是收拾摆在桌子上的东西。这里的“买飘”意思是指收拾亡灵留下的产业的儿媳,也就是亡灵的接班人。
原经文: 内 海讨 纳 并 布依文: Leil* haec dauc mazbidt , 直译: 礼 给来 鸭田 意译: 拿鸭田作礼物给儿媳
原经文: 买飘 至麻 五 布依文: Baex beaux* gaais maz haec , 直译: 儿媳接班 什么 给 意译: 给接班的儿媳什么
原经文: 内 海讨 纳盖 布依文: Leil* haecdauc naz gais , 直译: 礼 给来 鸡田 意译: 拿鸡田作礼物给媳妇
原经文: 玫 飘 至麻 五 布依文: Miz biaux* gaais maz haec , 直译: 不接班 什么 给 意译: 不是接班的儿媳拿什么给
注:“玫飘”指不是接班的儿媳。
原经文: 内 玫讨 纳并 布依文: Leil* miz dauc naz bidt , 直译: 礼 不来 鸭田 意译:不是接班的儿媳不拿鸭田作礼物
原经文: 玫 飘 至麻 五 布依文: Miz biaux* gaais maz haec , 直译: 不接班什么给 意译: 不是接班的儿媳拿什么给
原经文: 内 海讨 纳盖 布依文: Leil* haec dauc naz gais , 直译: 礼 给来 鸡田 意译: 拿鸡田作礼物给媳妇
原经文: 内 海夺 睐衣 布依文: Leil* haec doh ndaix nyiel , 直译: 礼 叫读 得听 意译: 送的礼(给接班儿媳的送礼)读给你听
注:“夺”即读,这里意思是宣读给接班的儿媳的礼品单。
原经文: 衣 海奔 睐店 布依文: Nyiel haec doh ndaix dianh* , 直译: 听 叫读 到位 意译: 听读那些礼物已经到位
这一段经文是把亡灵送到了天上,亡灵说要给“买飘”的礼物。“飘”就是接收、收拾,即接收亡灵“遗产”即权利。“买”即媳妇。“买飘”即继承亡灵事业的媳妇,也就是部落女首领和家庭的新女当家人。明确礼品只能给“买飘”,不是“买飘”的不能给。也就是说礼物只能给继承亡灵事业的媳妇,其他人和不是继承的媳妇都不能给。这是第一次在相关古籍里发现明确单独给接班的女人礼物的资料。这里明确“飘”的是“买”,即接班的是媳妇而不是女儿,这说明那时的社会形态是母系氏族社会。 三、关于灵魂升天的想象 灵魂怎么升天是一个民族灵魂观念的核心内容。布依族和汉族都认为亡灵的灵魂都要升到天上,但是如何升想象完全不同。“摩当”经就是布依族送灵魂升天的经文,它描述了灵魂升天的整个过程。布依文化与汉文化关于灵魂升天最大不同就是对亡灵在阳世的善、恶的鉴别。布依文化是通过过天桥时桥面的变化来体现。善者的亡灵过雪桥时雪坚固,桥面平整,容易通过;过铜桥和铁桥时越走桥面越宽。恶者过雪桥时雪会融化,桥面不平整,通过很艰难。大恶者过雪桥时雪就融化,雪桥垮塌,亡灵就掉到黑暗阴冷的第一层天。大恶者过铜桥和铁桥时越走桥面越窄,最后桥面收窄象刀口,亡灵无法过去,同样就掉的黑暗阴冷的第一层天。而汉文化亡灵要通过十殿王审查,要受各种酷刑。当然近代布依族有的地方也吸收引进汉文化的十殿王审查的内容和环节,但这不是传统的布依族摩文化,另当别论。对恶者的解救,布依传统文化与汉文化也不同。布依传统文化请摩师为其举行“汉王”仪式,即向天牢或者地狱交清罚金,就可以把亡灵的灵魂赎出来,而汉文化要经过十八层地狱的磨难。
四、关于生物进化的杂交优势 笔者惊奇地发现布依族在远古时就发现了生物遗传的杂交优势。在“摩当”里描述要选择好的公鸡来给亡灵引路,选择鸣叫得好的公鸡来祭祀。好的公鸡经文里称为“介在”即公鸡里的“官”,那么“介在”是怎么来的呢?“介在”是因为鸡的母亲没有公鸡交配,就和住在悬崖上,住在树巅上的隼鸟交配。和隼鸟交配后下的蛋,孵出的鸡就非常厉害。摩经中描述,这种“介在”跑的非常快,鸣叫的声音在天上都能听得见。关于摩经里隼的翻译,我请的三位摩考都不知道是隼,只知道是一种鸟。所有出版的摩经都没有翻译为隼,我是通过一番冥思苦想后突然回忆起我父亲曾经与其他摩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他老人就说现在的摩师们都不知道这一段摩经的准确涵义,稍微好点的理解为某种鸟,理解为其它东西的更多。其实应该是隼和母鸡交配产下的蛋,孵出的鸡。
五、关于布依族的风水学、阴阳学与汉文化的风水学、阴阳学的关系 学界普遍认为布依族的风水学、阴阳学是完全学习、吸收和引进汉文化的风水学、阴阳学的。但笔者在“摩当”经中发现古代布依族是有一套完整的风水学、阴阳学理论的。也有自己风水学先生和阴阳先生“思”。摩经描述去请先生来相地请的是“思”,即布依族自己的摩师。对什么样的地是风水宝地的摩经上有详细的描述。关于风水宝地的标准是不同于汉文化的风水学理论的,说明更早的时候布依族的摩教是有自己风水理论。当然布依族现在的风水学、阴阳学已经完全是学习、吸收和引进汉文化的风水学、阴阳学了,但是过去布依族摩教是有自己一套独立完整的风水理论的。 这是“摩当”经描述摩师相地的过程和标准:
原经文:样蜡爷地乃 意 译:坐在下面看墓地就得
原经文:样买宰地弁 意 译:选好的墓地划线就能买成
原经文:又买相地莫 意 译:把墓地划好线
原经文:又坝七敢爷 意 译:爬到悬崖峭壁上的山洞看(可能曾经有过洞葬)
原经文:又便列敢闷 意 译:爬到上选择山洞瞧
原经文:地刁敢利要 意 译:第一处的墓地说有点好
原经文:动岡放难沾 意 译:坝子中的墓地难遇
原经文:儿枚章地远 意 译:儿子不喜欢这块墓地
原经文:亡枚坐地远 意 译:亡灵也不愿意埋在这块墓地
原经文:地刁敢利要 意 译:第一处的墓地说有点好
原经文:动干山濫乱 意 译:路边的那一块坝子有落洞
原经文:儿枚章地远 意 译:儿子不喜欢这块墓地
原经文:亡枚坐地远 意 译:亡灵也不愿意埋在这块墓地
原经文:地刁敢利要 意 译:第一处的墓地说有点好
原经文:海万高完洒 意 译:找象彩虹和水牛角那样的墓地
原经文:克蜡高怀作 意 译:弯曲象水牛角那样来
原经文:隋讨衣地远 意 译:蚂蜂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皆讨衣地远 意 译:鸡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用讨衣地远 意 译:鸟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崗讨衣地远 意 译:蟾蜍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容讨衣地远 意 译:羊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害对妈对 意 译:穿山甲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搅讨衣地远 意 译:狸来听这块地
原经文:十其讨衣其 意 译:周围的全部来听这里
原经文:嘎乃吉你利 意 译:只有这里最好
原经文:十代讨衣代 意 译:十个地方都来听这个地方
原经文:嘎乃代你梱 意 译:只得这地管
原经文:十梱讨衣梱 意 译:管理的十个地方都来听这个地方管
原经文:嘎乃梱你利 意 译:只有这管最好
原经文:十地讨衣地 意 译:十处墓地都来听这个墓地
原经文:嘎乃地你利 意 译:只有这墓地最好
从这一段摩师相地过程和摩教对“风水宝地”的标准标准看出,布依族摩教古代的风水理论与汉文化的风水学和阴阳学是不同的。布依族摩教古代的风水理论有两个要素,一是强调地形地貌。地形地貌要象牛角那样弯曲,象彩虹那样逶迤磅礴。二是强调各种动物来朝会,这里的动物是指周围山的形状象各种动物。 从现在来看,布依族相地理论已经完全吸收、借鉴汉文化的风水学和阴阳学,但是布依族古代是有自己的一套风水理论的。
六、对笑的描写堪称文学精品 摩经都是叙事长诗,文字精练,描述形象生动。这里举一段以飨读者。这一段摩经是告诉亡灵,亡灵升天后如果亡灵保佑儿孙们发财发富,儿孙们会很高兴。摩经用各种笑的形态来描述儿孙们高兴的样子:
原经文:万钱乃至儿 意 译:你升天后保佑儿孙们发大财。
原经文:乃钱羞至儿 意 译:你的儿孙们发财(得到钱)后就笑。
原经文:羞兵望至儿 意 译:有的前仰后翻地哈哈大笑
原经文:望宾满至儿 意 译:有的在偷偷窃笑
原经文:羞等骂至儿 意 译:有的笑得头都缩到肩膀里
原经文:羞娃商至儿 意 译:有的笑得全身都在抖动。
七、布依族在远古时期物质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 布依族世居珠江流域,气候宜人,水丰土肥,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富庶,物质文明程度非常高,仅从在远古时期床榻就按照功能使用就可见一斑。经文在描述亡灵担心死后自己的床榻会被子孙后代荒芜、丢弃可以看出布依族在远古时期物质文明程度就研究很高。
原经文:呆了切贯洒门后 意 译:死了让你的靠榻空。
原经文:呆了切贯又门吾 意 译:死了丢你的睡床荒芜
原经文:呆了切贯洒门榜 意 译:死了让你的靠榻丢弃。
原经文:呆了切贯养门吾 意 译:死了让你座榻荒芜
原经文:呆了没海切贯洒门后 意 译:死了不让你的靠榻空着。
原经文:呆了没海切贯又门吾 意 译:死了不让你的睡床荒芜
原经文:呆了没海切贯洒门榜 意 译:死了不让你的靠床靠到一边。
原经文:呆了没海切贯养门吾 意 译:死了不让你座榻荒芜
布依族在唐、宋时已经是坐有坐榻,靠有靠榻,睡觉有睡床,说明生活非常富庶,物质文明程度已经非常高。 布依族摩经都是韵律诗,多数是五言,用布依语诵读非常押韵,非常优美。摩经的每一段经文都是一首很完整的、很优美的叙事古诗。这部《摩当经》为民族、为人类保存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献。 布依族摩经承载了布依族丰富的古文化信息,精彩之处很多,笔者只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哲学、人类社会学、文学、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多个角度研究摩经,把布依族保留给人类的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复原其本来面目,服务现代社会。 伍忠钢 2018年5月于贵阳 参考文献:《古谢》经,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布依族传世经典《古谢经》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