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图说布依族传统殡葬仪式 二维码
1369
发表时间:2018-12-26 00:00来源:中国布依网 【作者介绍】伍忠纲,布依族民俗学者,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人,系贵州省布依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退休前任水钢工会副主席,高级政工师。著有《镇宁布依族》,《嘱咐经》等专著。 布依族是一个文明的古老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丧葬文化程序复杂且非常严谨,内容丰富、深噢、神秘。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兼容吸收,但在各项民族传统文化中是保留、传承得最好的文化。不同区域的布依族在丧葬文化上各具特点,但总体来说大同小异。是在相同的的神灵观下,在共同的宗教摩教教义原则基础上演义出的各种仪式。 本文通过丧葬的殡亡仪式图片介绍镇宁布依族传统丧葬文化,镇宁布依族传统丧葬仪式教好地保留了布依族传统丧葬文化,可以说基本没有受汉文化和其它外来文化的影响。读者通过这些图片对布依族传统丧葬文化有所了解。由于布依族人口众多,居住区域辽阔,生活习俗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点,丧葬文化在一些仪式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本文所介绍的丧葬习俗只是镇宁的习俗。这些图片都是仪式现场拍摄的,多数是手机拍摄,虽然有现场的真实感,但图片质量很差,请读者见谅。 报丧 铜鼓 地铳 这是布依族铜鼓和地铳。如果要为亡灵举行布依族最盛大的丧葬仪式“古谢”(有的地方叫“古夜亡”、“殡亡”等等)人一落气,马上要击打三下铜鼓,放三响地铳。据说击打三下铜鼓,放三响地铳是通知上天,有新的亡灵要升天了。如果不准备“古谢”,就不能击打铜鼓和放地铳,只能放鞭炮。 家族、地邻听到铜鼓、地铳,或鞭炮响,就知道有人去世了,人们就主动地到事主家帮忙。 如果给亡灵举办“古谢”,灵堂必须挂一面铜鼓,在“古谢”仪式过程中要经常使用铜鼓。在启用铜鼓时要先祭鼓, 现代祭祀亡灵击打铜鼓没有鼓谱,敲响就行。但是在祭祀亡灵的摩经经文中是有鼓谱的。不但有鼓谱,连做鼓棒的具体材料都有规定。 击打铜鼓和放地铳后,孝子马上去水井(平时取饮用水的地方)取水来煮“哦考烧”(类似当地汉族的倒头饭)来喂亡人(象征性)。喂完饭后孝子要马上到亡人的外家报丧。报丧仪式各地有所差异,贵州省镇宁县扁担山地区报丧仪式是这样的。孝子出门后,不能与任何人说话,别人给你说话也不能回应。到了外家后,点三柱香插在神龛的香炉里,下跪磕头。此时外家已经明白是来被丧的。立即给孝子戴上孝帕,孝子起来给外家的长辈下跪磕头。礼毕人们已经哭成一团。完事后孝子向外家汇报父亲(母亲)去世的情况,和对后事安排的打算。外家对丧事的安排基本首肯后,孝子尽快赶回家料理父(母)的后事。 设灵堂
布依族丧葬仪式中最隆重的仪式就是“殡王”(有的地方叫“古谢”、“殡凡”、“砍嘠”等)仪式。这个仪式过去要进行七天,现在简化了也要三天。如果给未出殡的亡灵“殡王”,灵堂设在堂屋,如果已经出殡,就在外面搭建灵堂。这是灵堂设的灵位。现在的仪式都没有通神点祖环节,所以牌位写某某灵位。如果有通神点祖环节,牌位要写某某神主。而且神字的那一竖和主字上面的那一点先不写,到通神点祖仪式时用孝子中指头的血把这一竖一点补上。牌位前供品必须有干鱼、豆腐、豆芽、粽子、油团,其它好吃好喝的随时都可以上。
有通神点祖环节要制作神主牌位,雕刻神主像。这个神主牌是一百多年前笔者父亲高祖母王氏的神主牌实物,神主像已经寻找不到。神主牌和神主像用桑树或者桃树制作。神主牌分为内、外两块,称为内神和外神。内神中间书写神主“西逝某某寿显考(显妣)某某之神主”。神字先不写申字的一竖或者申字的方框,主字先不写点。到通神点祖仪式时用孝子中指头的血把申字这一竖(或者申字的方框),主字那一点补上。这就是通神点祖(或者叫签神点祖)仪式。这个仪式对亡魂来说非常重要。没有举行这个仪式,亡魂到天上只能是普通的鬼,通过举行这个仪式后,亡魂到天上就是神。 设主师祭坛 拜主师 主师坛 拜主师 布依族绝大多数民众信奉摩教,丧事要请摩师来安排和主持整个丧葬仪式。摩师来后,首先设立主师坛,供奉主师报禄图,奉请主师及其弟子的神灵到现场神助。这就是摩师设立主师神坛,主师神坛要设在高的地方,动物和人不能碰到。祭祀主师,祭法器后才能进行摩教的各项仪式。
开坛诵经
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摩师开始诵摩经。在灵堂必诵的摩经有“摩考经”、“摩翁经”、“摩当经”、“摩轨经”,其它经文不同的摩班选择有所不同。摩师诵读摩经时孝子贤孙们都要跪在灵前。 树立“龙告”、 诵“龙告”经
这是立的“龙告”,“龙告”用粗壮挺拔的楠竹来做,要求没有虫蛀,竹稍完整。没有楠竹的地方也有用树木来做的。“龙告”中部挂有“片告”和“求咯”,还有竹饭盒装的糯米饭,钉的银锭(现在通常钉一块碎银)。“龙告”外观有点像当地汉族的幡杆,“片告”也有点像当地汉族的幡,但是内容和寓意不同。布依族的“龙告”是亡灵升天的柱子和天梯,所以非常神圣。“片告”是亡灵升天的通关文碟,相当于亡灵到天上的“介绍信”。上面写明亡灵的姓名、出生的年、月、日、时,死亡的年、月、日、时,祖宗原籍何处,亡灵要去管辖何处,随身携带的东西等等。而当地汉族的魂幡只写亡灵的姓名、出生的年、月、日、时,死亡的年、月、日、时,相当于“证明信”。 上山砍伐做“龙告”的楠竹时有严格规定和仪式,首先祭祀山神和竹神,砍第一刀的方向要由摩师推算。竹子砍倒后人们要接住,不能让楠竹碰到地面。修枝时刀口只能向竹稍方向。修好枝后在楠竹中部绑上竹饭盒装的糯米饭,一路吹着唢呐,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抬回家。到家门口时,孝媳们列队给抬楠竹的人敬酒,并用新毛巾抹一下楠竹,意思是接竹神的福。 这是在“龙告”中部钉银锭。银锭钉的位置也要由摩师推算。
这是“片告”和“求咯”。“片告”是亡灵升天的通关文碟,“求咯”是亡灵带上天的“财富”。“求咯”用白纸扎成,亡灵一年阳寿用一张白纸,活多少年就用多少张白纸扎。挂在“龙告”上的“片告”上面写的内容有亡灵的祖籍、亡灵生辰八字、死亡的时间、带上天的物品、到天上管辖的地方、安葬的地方等等。现在所发现的不同地方的布依族祖籍第一部分都写有“大宋国广南西路”,后面的州、府、县、村不同的家族才不相同。这证明布依族最晚在宋朝以前就是贵州的原住民,而不是很多家族传说的明朝调北征南时从江西等地征战后留下来驻守贵州的。布依族灵魂观认为亡灵要顺着祖宗迁徙的路线去找祖宗,归到祖宗那里。“片告”写的祖籍地不能有误,否则亡灵去找不到祖宗,就要回来找自己的子孙后代和摩师的“麻烦”,所以“片告”是绝对不能写错的。 孝子孝媳跪在“龙告”脚,由后家或者摩师给带孝帕。
竖“龙告”时摩师要诵读经文。“龙告”竖好后举行升“片告”和“求咯”仪式,全体孝子贤孙跪拜在“龙告”脚下,摩师诵读升幡经文。第二天下午举行诵“仲歪”经(有的叫摩告经)仪式。在“龙告”脚下安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供品有“枯鱼”即鱼干、豆芽、豆腐、粽子、油团、酒、饭等。 全部的孝子贤孙跪拜在“龙告”脚下,摩师诵“仲歪”经(有的叫摩告经)。“仲歪”经是殡王仪式最重要的经文之一。此经是摩师带领亡灵升天,寻找祖宗的经文。经文叙述了亡灵升天的每一个过程,摩师带领亡灵通过十二个关卡,十二条街道,十二个村寨,通过了冰雪桥、铁桥、铜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祖宗。 殡王的最后一个仪式仪式是砍“龙告”。各项仪式结束后,所有孝子贤孙跪到“龙告”脚下,摩考(首席摩师)再诵读一段送魂经,一边敲鼓一边大声说“报公某某”或者“亚奶某某”,你就顺着“龙告”升到天上,到祖宗那里,和祖宗住在一起。这样一遍遍地叫喊,人们盯着“龙告”梢,一直看到有人影从“龙告”梢飘到天上为止,说明亡魂已经升天。看到有人影从“龙告”梢飘上去后,摩考说某某已经升到天上去了,保佑子孙后代发财发富等之类的吉祥语。群子孙答:赶先生金言! 整个仪式结束,人们把“龙告”拔掉,砍掉做“龙告”楠竹的梢,把楠竹梢丢到三岔路口。人们认为做“龙告”的楠竹中部是祥瑞之物,所以都争抢分一点拿回家做扁担、装东西的竹筒等。 祭祀亡灵 祭祀亡灵分为主祭和宾祭。主祭就是孝子祭。宾祭分为外家祭,胥祭,内亲祭和普通亲友祭。 主祭 首先进行主祭。主祭就是孝子祭,祭品有牛、猪、羊、鸡、鸭等祭牲;有荤、素、塑供桌;有纸扎品,祭文等。主祭在灵堂举行,全部孝子、孝媳及孝子系列的所有后代跪在灵前,除了祭牛在“赶鬼场”时献祭外,所有供品都要献到灵前。摩师诵“摩翁经”。“摩翁经”是古谢仪式中主要经文。 摩师诵“摩翁经”,全部孝子、孝媳及孝子系列的所有后代跪在灵前
献祭的供品 献祭的荤、素、塑席,塑席用糖或者面粉塑成 献祭的纸扎品 外家祭 在布依族的丧葬仪式中,外家有绝对的特权。外家的祭祀队伍到了村外,所有的孝子、孝媳要拿酒,唢呐,鞭炮到村口跪接。主祭以后,外家必须先祭祀,其他来宾才能祭祀。在“赶鬼场”时要首先请外家“坐神”(相当于观礼主宾席)。外家入座后,孝子向外家跪着献酒,请求开始转场即“赶鬼场”。外家同意后转场仪式才能开始。而且每次转到外家的坐席前都要跪着给外家敬酒。 外家的祭品除了猪、羊、鸡、鸭等祭牲,荤、素、塑供桌,有纸扎品,祭文等外,还必须有一把白纸伞,一个纸扎的灵房。 除了给亡灵相关的祭祀品外,孝子的每一个舅哥和内弟要从头到脚给孝子送一套衣服,甚至有的亲堂舅哥和内弟也送,体现后家的关怀和实力。有的孝子收到十多套衣服。外家送的这些衣服在转场必须全部背上。 孝子、孝媳要拿酒,唢呐,鞭炮到村口跪接外家 外家送给亡灵的白纸伞
外家不仅给亡灵献各种祭品,每个舅子(妻兄、妻弟,包括亲堂妻兄、妻弟)要送给姑爷头帕、衣服、鞋,以表示后家的关心和慰问。这些礼物转场时要全部背上。图为孝子背着后家的礼物准备去参加转场。
胥祭 如果有几个女婿,首先由“糯轨”祭祀。胥布依语叫“轨”,“糯轨”就是来砍祭牛的女婿。“糯轨”通常由大女婿担任,如果有特殊原因,大女婿担任不了,由最小的女婿担任。如果小女婿也担任不了,才在其他女婿里选择。“糯轨”祭祀后,其余女婿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祭祀。 女婿们的祭品除了牛以外和孝子的祭品一样。过去有的地方祭牛是“糯轨”提供,但现在祭牛都是孝子提供。摩经的经文倒是有明确的说词,经文说孝子孝媳用牛来祭祀,孝女孝胥用羊来祭祀。 胥祭摩师诵的摩经是“摩轨经”。 女儿女婿跪在灵堂前听摩师诵“摩轨”经 “糯轨”送来的花纸伞和栓祭 牛的“龙藤” 女婿献祭的纸扎、猪、羊、鸡、鸭等祭牲,荤、素、塑供桌等 在水城发耳一带,有两位穿特等装衣服的女性(布依语叫“亚唉爱”,意思穿花衣服的女人)站在“龙告”脚,作为亡人的替身,代表亡人(类似汉文化的尸),接受女婿们的祭拜。女婿要请歌郎来唱献祭歌。首先献糍粑,有的女婿糍粑要拿到“龙告”脚打。献糍粑时歌郎与“亚唉爱”要对歌。歌词有现成的,也有即兴现编。歌郎唱的歌词内容都是如何怀念亡人,对老人去世如何的悲伤。“亚唉爱”唱的是怀疑女婿是否真的怀念,真的悲伤。几轮对唱后,“亚唉爱”接受了献祭的糍粑,献祭的糍粑是两个,“亚唉爱”拿其中一个糍粑分成两半,拿一半送还女婿,并赠女婿吉祥语。 接着是献伞。女儿送的是纸扎的花伞。就向献糍粑一样,献伞的歌郎与“亚唉爱”也要对歌,也要通过几轮对唱,“亚唉爱”表示接受,献伞的才能把伞送到灵堂。同样拿纸扎的歌郎与“亚唉爱”也要对歌,通过几轮对唱,“亚唉爱”表示接受,才能把纸扎送到灵堂。 献祭的女婿(一般请歌郎)与“亚唉爱”(亡灵的替身)对唱的环节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布依族丧葬文化的亮点,应很好地整理、保护、传承。
其他亲友祭 布依族亲情关系比较浓,遇到婚丧嫁娶大事,五服之内必须到场,五服以外有的还在来往。丧事都要来祭祀,祭品根据平时的亲疏程度丰简不同。祭品通常有猪肉、鸡、酒、糯米饭等。现代为了方便有的送现金。不论祭品丰简,所有亲友来祭祀,孝子都要跪谢。 赶鬼场 赶鬼场是殡亡仪式场面最大,最热闹的仪式,多的上千人,少的也有几百人。除了参加悼念的亲友外,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去看热闹。看热闹的人也可以免费吃饭,所谓来的都是客。 鬼场选择宽广平坦的地方,鬼场中央栓着祭牛。摩师杵着法杖(用芦苇杆做),敲打大锣,分别带领孝子、孝媳、孝女、孝胥队伍围绕祭牛转圈。多数正转三圈,有的正转三圈后又反转三圈,没有统一规定,按照各自师传进行。 鬼场边设外家坐席,转场前孝子要跪请外家入坐。外家如果对丧事不满意就拒绝入座,转场仪式就不能进行。此时孝子对做得不好之处要向外家赔礼道歉,立即整改。外家首肯,入座后才能开始转场。每圈转到外家坐席孝子都要下跪,给外家敬酒敬烟,外家赐吉祥语。 转场结束后,孝媳、孝女们围着祭牛跪下。孝媳用糯谷穗和糯米饭喂祭牛,然后剪几根牛毛拿回去放在牛圈里。这几根牛毛代表牛魂,牛砍来祭祀了但牛魂要留下。 然后摩师诵祭牛经。祭牛经其实是向牛解释为什么要它来祭祀。 摩师诵完祭牛经后开始砍牛。 砍刀是无刀尖的长刀,布依语叫“哇养”,是布依族专门用于摩教活动的神刀。“哇养”在转场前先交给外家,到砍牛环节时女婿才到外家那里跪请神刀。 砍牛是由“糯轨”(拿牛肉的女婿)带去的四位砍牛手执行。第一位是执行组长,后三位是执行者。他们围着祭牛正转三圈,又反转三圈。一边转一边呜!呜!地吼叫。同时鞭炮,地铳,火药枪齐放;唢呐、鼓、锣齐鸣。砍牛手对着牛背砍下去,由于牛背有主神经,通常一两刀牛的前腿就跪下,接着倒下。其他助手迅速上前,用杀猪刀放血。此时孝子、孝女、孝媳、迅速逃离鬼场,跑回家。第一砍牛手迅速跑去敲打铜鼓。孝媳们用锅烟涂第一砍牛手的脸取笑。 砍死的牛由“糯轨”带去的人现场煮吃。孝子贤孙是不能吃的。 关于为什么砍牛,有好多解释,笔者概括了一下,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祭祀亡灵;二是给野人的灵魂吃;三是亡灵带到天上;四是用来宴请宾客。 笔者认真研读了殡亡经,前三种说法是正确的,后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关于用于祭祀亡灵,经文多处提到。“摩翁经”中甚至告诉亡灵,如果不香就加点盐。说明祭牛是用来供奉亡灵的。 关于是给野人的灵魂吃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摩经有一章就是描写野人听到有人死了就跑来要吃死人的肉。人不让野人吃自己父母的尸体,就与野人谈判,用牛代替父母的尸体给野人吃,野人同意后,人就杀牛给野人吃,野人吃了牛肉后就跑回森林。后来虽然没有了野人,但是人死后野人的灵魂仍然会来要人的尸体吃,所以要杀牛来给野人的灵魂吃,父母的灵魂才得安宁。砍牛时砍牛手的表演就是与野人谈判的情景。摩经与野人谈判的描写非常详细,是文艺作品的好素材。 关于祭牛是给亡灵带到天上去的说法也是正确的。“摩当经”和“片告”都明确写有亡灵带到天上的物品有大牛一头。 关于杀牛是因为殡亡仪式宾客太多,所以杀牛来招待宾客的说法是错误的。有一章经文叫咒牛经,经文就说谁吃了祭牛,吃到嘴巴嘴巴烂,吃到肚子肠子烂等等很难听的咒骂语。现场中牛肉是砍牛手现场煮吃,其他人是不吃的。砍牛手这时是野人的替身。 摩考(有的叫摩教,即首席摩师)杵着法杖带领转场队伍赶鬼场。第一支队伍是孝子队伍。孝子背着外家送的衣服鞋帽,杵着丧棒,在舅子的搀扶下,跟着摩考,缓慢前行。旁边是外家送的白纸伞,是送给亡灵的。 这是转场队伍的第二部分即孝媳队伍。孝媳手里拿着糯谷穗,转场结束后用糯谷穗和糯米饭喂祭牛。转场时孝媳们着盛装,由自己后家的一个女生给打伞,显示其高贵。这个伞是实用伞,不是送给亡灵的,伞用彩色带、线装饰。整个丧葬仪式过程除了转场时孝媳们着盛装外,其余时间都要穿孝服。 第三支队伍是孝女队伍。孝女们身着丧服,在后家小姑娘的搀扶下跟着摩师转场。旁边扛着的花纸伞是孝女送给亡灵的。 水城发耳地区的孝女们也杵着丧棒,她们杵的丧棒是芦苇的。大孝女背一顶草帽走在前面。
“鬼场”边设一个座席,要请外家入席后才能开始转场。外家如果对女婿家不满就不入席,婿家就要跪求认错。外家入席后开始转场,每圈转到席前孝子们都要给外家跪拜,敬酒,敬烟,外家要给一些祝福语。图为孝子给外家敬烟。 转场结束后孝媳孝女们围着祭牛下跪。孝媳用糯谷穗和糯米饭喂祭牛,然后剪几根牛毛拿回去放在牛圈里。
砍牛的是大女婿或者小女婿,称为“糯轨”。“糯轨”带领家门众多砍手,拿着神刀“哇养”,围着祭牛奔跑三圈(有的地方正转,有的反转,有的地方先正转三圈,然后又反转三圈,由摩师确定),边跑边“究!唔!”地吼叫。转完三圈后迅速把牛砍死。除用一条牛后腿和部分牛血祭“龙告”外,其余的由“糯轨”带的人现场煮吃。孝子孝女不能吃祭牛的肉。 柔考 为亡灵举办殡亡仪式,刚去世时就举办最好,但是由于殡亡仪式规模宏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要进行比较长的时间准备,所以多数人家是人死了一段时间,有的甚至几十年后才给亡灵举办殡亡仪式。刚死的叫热鬼,出殡,下葬以后的叫冷鬼。由于冷鬼的灵魂已经送走,要为其举办殡亡仪式,就要把其灵魂接回来。接灵魂的仪式叫柔考。接灵魂要到坟墓边,没有下葬的到棺材停放处,也可以到水井边或者河边。
摩师诵接魂经,让亡灵的灵魂归附在代表亡灵的小人,小人用纸剪或者茅草扎成。
孝子用“骄子”把亡灵的灵魂抬到殡亡的灵堂
旱亡 布依族传统的灵魂观认为,死者如果是凶死,或者是非正常死亡其灵魂就上不了天,归不到祖宗那里,就享受不到后人的奉祀。凶死的灵魂要被关到天牢,非正常死亡的灵魂掉在黑暗的第一层天,成为孤魂野鬼。不论是关在天牢里,还是在黑暗的第一层天里的游魂,通过旱亡仪式,就可以把他们解救出来,送到天上,归到祖宗那里。殡亡仪式是要把亡灵送到天上成神,所以对关在天牢里的亡灵或者第一层天里的游魂要先把他们救出来,成为正常的鬼魂,才能给他们殡亡。 摩师带领孝子贤孙们到第一层天寻找亡灵,把他解救出来。 摩师带领孝子贤孙们到天牢为亡灵办理释放手续,然后把亡灵接回来。
由于把亡灵从天牢里解救出来,亡灵的牢友们有可能跟随亡灵到事主家,所以要在事主家举行驱鬼仪式,即扫房,把跟随来的鬼驱赶出去。扫房仪式摩师们抬着燃烧的油锅,牵着羊、鹅,公鸡,诵读摩经,一间房一间房的驱赶。
这是在房间里驱赶厉鬼
厉鬼驱赶出来来后要用茅草绳和驱鬼符,把事主家的房子围上。据说厉鬼怕茅草,看到驱鬼符就不敢进来了。
守孝 布依族是非常注重礼仪的民族,每个姑娘出嫁前要做一套孝服(也叫素服),以备不时之需。出殡回来后,孝女孝媳们脱掉丧服(白颜色),换上孝服。布依族过去服孝期是三年,在服孝期间,孝媳和孝女要穿素服。这就是服孝期穿的素服。素服不仅没有红颜色,织锦图文也是专门的图案。图案是描述亡灵升天的过程,有非常深噢的文化内涵。
文章分类:
丧葬祭祀
|
投稿邮箱:byzzx@qq.com(长期征稿) 投稿热线:166-8500-0854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分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个内容。要做好刺绣的前提首先是绘画,只有将要刺绣的图案画出来,才能依托图案进行刺绣。”在望谟县搬迁安置点平洞街道亚鲁社区,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正在给绣娘学员们讲解着刺绣的内容。(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韦树章一边说着一边在一张桌子上铺开... 板光布依古寨地处巍峨的龙头大山山脉东麓主峰公龙山腹地,隶属贞丰县挽澜镇板光村,距县城16公里,距挽澜镇8公里,是挽澜镇辖区内的海拔最高的村庄。海拔约1600米,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60%。板光布依族自然村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有“云上布依人家”之称。板光寨布依语叫“曼莱逛”(Manlnaizguangz)。相传,从前这里生长着一大片茂密像桫椤树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