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贵州惠水布依族杨氏枫香印染 二维码
1054
发表时间:2019-04-11 00:00作者:佚名来源:布依族在线 枫香染是惠水布依族传统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惠水雅水小岩脚村杨氏家族世代相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将枫树脂与牛油等配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既枫香油。在绘画前,用高温把枫香油融化,再用毛笔蘸取适量的油在白布上作画,然后将画好的枫香画放到靛蓝染缸里面浸染一个星期左右,在此过程中需不断反复地提出来氧化,以起到固色的作用,最后用煮沸的开水将染好的枫香画进行脱脂,直至出现白色花纹,被誉为"画在面料上的青花瓷",深受大众的喜爱,常用于被面,床单,衣服等生活用品的制作。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染第四代传人杨光成2012年获得枫香染国家级传承人称号,并努力传承和发展枫香染技艺。 关于枫香染的起源,至今无人考证,但有资料记载,枫香染制品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而枫香染的传承在小岩脚村杨氏家族已有五代人的传承史。枫香染第一代传承人,杨再祥,于1854年生,从艺的时间已不祥,其代表作品也仅被面存世。杨正兴,枫香染的第二代传人,1878年生,杨再祥之子,1898开始学习和传承枫香染技艺,1899年开办学堂,同时从事枫香染手工技艺,主要的代表作品有背扇面,帐檐等。杨通清,1913年生,枫香染第三代传人,杨正兴之子,8岁时常看父亲制作枫香染,14岁时同父亲学习该门技艺,15岁入私塾读书,兼学习书法,吟诗等,为枫香染技艺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学至25岁,便掌握了整套工艺的精髓,作品曾受《澳门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大量作品也被广大的收藏家,博物馆等收藏。枫香染的第四代传人杨光汉,高级工艺师,于1933年生,杨通清的大儿子,小时常看父亲制作枫香染,受到父亲的熏陶后也开始从艺,15岁就开始学习。但在文革期间,由于阶级划分因素,枫香染的制作也暂停了。 改革开放后,枫香染也才重见天日,原在雅水公社制作枫香染的杨光汉开始回家务农,同时也制作枫香染。可以说枫香油、靛蓝染伴随了他一生。如今,由于年事已高,视力和不停颤抖的双手让他力不从心,因而与枫香染再无更多的亲密接触。只有把所有的希望和热情寄托在他大儿子杨鸿昌的身上。杨鸿昌,枫香染的第五代传人,也是枫香染唯一的省级传承人,虽说从小就对枫香染耳濡目染,对枫香染的制作有很大的天赋,但由于枫香染发展的原因和作为一名教师的原因,作为年轻一代的他并没有全身心投入枫香染的制作和传承发扬中去,这可谓是枫香染的一大悲哀。杨通清的二儿子杨光成,枫香染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枫香染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于1953年生,13岁时开始随父亲学习枫香染,20岁出师,但由于家庭成分关系和后来枫香染制品需求量逐渐减少的原因,杨光成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制作枫香染了,被埋没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没有人在记得了。
直至2006年在县上举办的多彩贵州两赛一会选拔赛,杨光成便报名参加,但由于长时间没有作画的原因,在参赛时也画不出一幅像样的枫香画,但由于当时有位评委在很早之前对枫香染有过研究,知道枫香染的潜在价值和文化内涵,便破格给了杨光成二等奖的荣誉,这对许久没有从事枫香染制作的杨光成来说,内心是很惭愧的。从那以后,回到家里的杨光成又重新拾笔作画,苦练一个星期,技艺才得以恢复,便在老家养起了染缸,全心投入枫香染的制作,在传承老作品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新思想,创作出不少的作品,屡次获奖,也多次受邀去澳门、北京、成都等地参展,除此之外,枫香染的神秘及雅致的风格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频道及各种报社的图文报道,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了枫香染的存在。现在枫香染对外界来说是供不应求和传承濒临的危机,对于这一现象,杨光成打破了枫香染“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观念,开始对外招学员,不论男女,全都给予传授技艺,只愿枫香染能够发展得更好,另外他成立了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枫香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和空间,在逐渐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枫香染产品的单一、老旧,缺乏新意,这样一来,枫香染的发展也不容乐观,对于只靠枫香染来作为经济收入的杨光成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大有很难解决的问题,家里面的三个子女也都还在上学,一个上高中,两个上大学,这对年过60的杨光成老人来说,是很苦恼的,不过,好在杨光成大女儿杨艳娥,也就是枫香染的第五代传人,从小对枫香染的热爱和向父亲学习枫香染技艺的基础之上,在高中时选择学习美术,2013年考入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系,这对枫香染以后的产品开发和创作上有了更大的优势,杨光成老人更是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儿的身上,严格要求自己女儿掌握枫香染技艺,希望枫香染以后在女儿手上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公益性传播布依族文化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章导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投稿&意见箱:tg@mail.buyizu.cn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作者简介:罗正副,贵州大学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光明日报》《世界民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岂是文献不足征》《实践记忆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适与演进:中国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实践记忆论纲”。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是布依族口传民歌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传统课题,而且关注未来发展,更注重当前研究。布依族口...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在贵州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布依族女干部、女专家,她坚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初心,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勇挑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第一书记重担,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