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发开:生命囫囵成壮丁 转战南北甘为国 二维码
419
发表时间:2019-04-24 08:02作者:王云奎 朱汉来源:布依族在线网 面对壮丁一词,现代人不查词典,也怕要百度一下了。壮丁本是一个中性词,然而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词典里就成了一个恐怖的词。抓壮丁就是国民党像电影王保长一样强行抓人补充兵员的一种手段。被抓者多是厄运当头或走上不归路。 潘发开正值如花的年龄19岁,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但是他凭一个布依族男子的耿直和勇敢,坚信身被人捆上了贼船,而做人的心却不能像贼的心。虽然在国民党部队里当兵,他却时时不忘当兵就是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哪怕是死也不能丢布依族的名节。心怀正义和信念的潘发开,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耿耿为国家,忠诚于党和人民。用真诚、勇敢、担当、勤劳的一生树立了一名布依赤子、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潘发开出生在乌蒙山西的金沙江东岸,终老在北国的哈尔滨,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使其转战千里,让他离开故土,生老异乡。 潘发开 (1924-2000),男,布依族,中共党员,享受处级待遇的离休干部。1924年农历7月初7日出生在云南省巧家县巧家营三家村潘家弯子。 三家村是潘、杨、艾三姓先人的开辟地。地处金沙江东岸岩壁顶的一个自然村。解放前,这里滴水贵如油,过着靠天吃饭的困苦日子。除了国民党的苛捐杂税,潘家连包谷饭、红苕也无法饱肚,缺衣少食成了常态。在饥寒线上挣扎的潘发开本想靠做长工、短工磨皮熬骨改善一下家庭困境,却不料屋漏偏遇连夜雨——被国民党反动派抓了壮丁。 他在9个弟兄姊妹间,排行老二。正值风华正茂的时候,1943年3月被国民党巧家营村的爪牙从家里抓兵到滇军60军182师545团1营机枪一连。潘发开虽然身陷囫囵,却朴素地想“男儿当兵保家卫国天经地义,虽然是捆绑的兵,却没有捆绑的国家和人民”也就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由于肯付出、肯钻研,军事素质看好。不久就被提拔为上士班长。 他入伍时虽然没有赶上滇军60军血战台儿庄,痛杀日本鬼子,扬我国威的悲壮一战。却有幸遇投入到了自己的昭通老乡、血战台儿庄的滇军名将曾泽生将军部下,能够做他的一名兵,并肩战斗也不枉为人生,能够成为国之劲旅的一员的人生足以自豪。 当时正值60军台儿庄战役后,回云南补充兵员,准备再次抵御日寇进犯滇黔,在家门口痛杀日寇,更不能失男人的本色,潘发开处处奋勇当先,一心赴国难,保家卫国,扬国威。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潘发开随部奉命开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受降仪式结束,日本法西斯的“膏药旗”永远消失在被它践踏的地方,本也该容归故里。却不料国民党中央政府担心滇军回滇坐大,影响自己的势力,就提前派兵驻扎河口截断退路,下令滇军不准回滇,要求开赴东北剿共。 1946年4月,在越南的60军从越南乘美国军舰经香港日夜兼程到达东北,卷入了内战的漩涡。滇军到东北后,潘发开所在的营驻扎在吉林省双阳县。 滇军是一支爱国爱乡、爱憎分明、英勇善战的国之劲旅。国民党害怕滇军造反,将其化整为零分割驻防,破坏了滇军的团结,撕裂了滇军的乡情,也不愿南方人打北方人,更不愿做蒋家王朝打内战的炮灰,从而引起滇军的不满和内乱。官兵厌战,情绪低落,许多士兵期盼反蒋起义。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5月30日在时任184师师长的滇军将领潘朔端师长举起义旗率部在海城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 ,忠于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做出了滇军投奔共产党壮举,为新中国的诞生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向往光明,人心所向。潘发开所在的营积极响应滇军的起义,于双阳县驻地整营起义。起义成功,所部于1947年3月编为第四野战军6纵队,即43军17师49团1营。潘发开在1连,任1连机枪班班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让潘发开内心充满自豪。随即,所部参加了著名的解放四平、塔山、黑山等战役,潘发开作战勇敢,于1947年11月在战斗中缴获重机枪一挺,荣立两小功。 1948年参加辽沈战役,在攻打辽宁新民市火车站时负重伤。因战斗勇敢,获得光荣证两次。不幸的是这次伤使他右腿膝盖骨被炸掉,左臂被子弹打断,被牡丹江革命残废军人教养院评定为三级甲等残废军人,留院养伤。被国家民政部确认因战负伤致残。 因为伤残,无法战斗,只好留院工作。就这样潘发开离开了炮火连天的战场。但是他自己明白与自己住院的都是荣誉军人,是一群顶着桂冠的人,大家虽然离开了战场,却没有任何人玷污过军人的使命。潘发开也就没有因伤残而颓废,康复后,他把后方当战场,积极主动护理从朝鲜战场退下来的重伤员,并把教养院当做自己的家,事无巨细,见着就做。由于个人表现突出,于1949年10月25日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入团的光荣,给潘发开带来了更大的干劲。他主要负责教养院的建设工作,在教养院4年的时间里荣立大功两次,三等功一次。无比荣幸的是于1952年10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永远忠于党的共产党员。 1952年12月,经哈尔滨荣军管理处批准潘发开分配到中国机械工业部电工13厂工作(今哈尔滨市蓄电池厂)负责保卫工作,任警卫队长。 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军长曾泽生中将,1959年陪同毛主席到哈尔滨市视察时,特别看望和慰问了云南省转业在哈尔滨的官兵。见到了自己的老乡、老首长曾泽生和毛主席,潘发开感到是自己最光荣和幸福的一件大事。 60年代正遇到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财力十分困难,潘发开作为一名党员,主动带头辞掉自己伤残抚恤金,将国家给予的全部抚恤金奉献于国家民政事业,一共退了27年。妻子也是伤残人员,自己一家却过着艰难节衣缩食的日子。对这种艰苦的日子,潘发开的认识是“是党把我从一名苦孩子解放出来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和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都值得”。 尔后的工作中潘发开收获的多是“先进工作者”和公安战线的“先进个人”。因伤残和积劳成疾不能工作,而提前离休。1980年3月在哈尔滨市蓄电池厂离休,2000年11月28日病逝于哈尔滨市。走完了奋斗一生的人生旅程。 命运可以不由人,而道路却可以由自己选择。潘发开作为一名布依族男子,在黑暗中选择光明,在坎坷中选择正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生,用生命和信仰践行了一位共产党员和布依赤子的爱国爱民之心。
文章分类:
人物(历史人物)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公益性传播布依族文化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章导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投稿&意见箱:tg@mail.buyizu.cn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作者简介:罗正副,贵州大学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光明日报》《世界民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岂是文献不足征》《实践记忆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适与演进:中国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实践记忆论纲”。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是布依族口传民歌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传统课题,而且关注未来发展,更注重当前研究。布依族口...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在贵州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布依族女干部、女专家,她坚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初心,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勇挑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第一书记重担,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