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打洋抗教”人物罗发先之谜 二维码
255
发表时间:2019-06-12 12:44来源:布依族在线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进入近代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神教的天主教在“船坚炮利”的威风下,作为侵略殖民者的文化尖兵,借机深入中国城乡,其“世人虽君臣父子,平为兄弟”的教义,与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相互抵触,如此等等,从而激发了教民与非教民的思想和利益冲突。比如,乡间祭孔和酬神等活动,是要公众集资的,但教民以教义为借口,拒不集资,从而获得了免费参加看热闹的特权。又比如,公共社区制定乡规民约(少数民族地区叫“榔规”),教民又以教规为由拒绝执行,成为法外之民。从而加大了教民与大众的矛盾,这就是清末“教案”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罗发先的武装抗教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当时和现在的当地群众称之为“打洋”。它是教民与大众的思想和利益冲突的一种极端形式,也是底层群众迫不得已的抗争方式。而清政府对这类事件,心里是支持的,但又迫于武力弱小,国格不全,凡遇事,又不得不偏向“洋教”“洋人”及其教民。从而发生了在处置“教案”中,采取了“又抚又剿”的奇怪政策,以至民心涣散,根基浮动,国祚不永。 省官革职又赔款 近代史上,“教案”遍及全中国。而贵州省的“贵阳教案”独具一格而又富有代表性。它的最大特点是,民众积极参与,官府坚决支持。但清庭最终迫于列强的“强硬抗议”和武力威胁,终以省官数人被贬、提督衙门赔款作结。这就是半殖民地下屈辱中国的一个缩影。 法国天主教势力进入贵州是16世纪后半期的事,起初影响不大。1840年后开始“势张”,1847年在贵州成立贵阳教区,1853年贵州全省三分之一的州县设立了教堂或传教会。 当时,法国传教士胡缚理任天主教贵州主教后,依仗中法《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庇护,强买民地,建造大小修院和印刷厂,遭到当时人民抵制,结怨甚深。1861年清贵州巡抚何冠英、贵州提督田兴恕联名向全省官吏发出秘密公函,斥天主教为“异端邪说,最为害民”,指出教会“肆行无妄,心实叵测”,号召“随时驱逐”,“倘能借故处之以法,尤为妥善”。 当年端午节,青岩各族人民按传统习俗到郊区野游,俗称“游百病”。游众途经天主教大修院(教会学校),与修士、教民发生争执。青岩团务首赵畏三已知上司有驱教之意,遂率众一举焚毁修院,逮捕几名教徒,并在田兴恕的指令下,于六月二十二日(7月29日)将张文澜等3名修士和1名厨师秘密处死。事发后,法公使馆要求在贵州指定地点张贴《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条文,并赔偿教会损失,抚恤死者家属。但新任贵州巡抚韩超不愿执行。正当双方紧张谈判之时,开州教案又发。 开州(即今开阳)教案是青岩教案的继续,是天主教徒对青岩教案久议不决的报复和挑衅。1862年2月13日,开州夹沙龙地方欢度元宵节,援例每户应出捐搭龙灯,祭龙神。法国传教士文乃耳唆使教徒抗缴,破坏政令,民教双方发生冲突,几至动武。开州知县戴鹿芝、团首周国璋,痛恨教会侵权,即在田兴恕批示“缉案就地正法”指令下,在正月内将文乃耳和4名抗捐闹事的教民逮捕处死。 法国公使联合英、美、俄等国公使,一起向清政府提出“强硬抗议”,并以武力相威胁,要求:赔偿损失,处死田、戴、赵;严惩一切保教不力或查处不严的有关官吏;派亲王大臣到法国谢罪。1863年12月在法国战争恫吓下,清政府被迫以田兴恕革职发配新疆,缪焕章等革职永不叙用(何冠英、戴鹿芝、赵畏三已死,毋庸议),提督衙门赔天主教堂款1.2万两白银等了结此事。 干政欺世纵奸民 “青岩教案”与“开州教案”史称“贵阳教案”。 “贵阳教案”中,广大民众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但其结果令人费解、迷惑,特别是经过1900年的义和运动之后,反洋教运动式微,部分群众为寻求靠山找庇护,转而投向洋教。此时,洋教士和教友横行无忌,作派令人发指。 起初,1861年4月4日,法国传教士胡缚理趾高气扬,手持清政府总理衙门签发的“传教士护照”,公然违反中国法令,以清朝巡抚、提督一级官员的排场,在贵阳乘坐紫呢大桥,雇用鼓吹,盛设仪从,招摇过市,并分别去见清贵州巡抚何冠英、贵州提督田兴恕,激起绅民公愤。何田借故不予理会,并采取措施打击其气焰。 到了1900年后,清庭各级官员,不但没有何(冠英)田(兴恕)之气节、作为和担当,反而与教士教民相互勾结,欺压哄骗百姓。 据《黔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黄如望的《天主教贵阳教区惠水区简史》一文载:一九二一年某月,(法国教士)兰士谦由贵阳骑高头大马回来,正遇(惠水县衙)押一犯人到北门外牛场坡枪决。此时,监斩官一见是“兰神父”到来,便立即下令暂避,让兰过去,此时众人鸦雀无声,兰亦不肯离去,随身取出一张明片,强行将犯人释放了。 更有甚者,县官上任还要去见神父。据《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志》载:“当时荔波县每任县长上任后,都要到九阡来拜访神甫”(当时九阡属荔波县辖)。 更可笑的是,县官与神父还导演了一场共同收服土匪的自欺欺人的闹剧。1922年荔波县县长徐志和曾授权教堂的金神甫招抚韦武、潘国良等为首的土匪百余人,韦武等集结到教堂向金神甫表示愿改恶从善,却不缴械仍旧继续为害人民(见《存稿聚览》之《天主教传入九阡概略》一文,作者潘文质)。 以上事例,就是天主教所谓“给中国施加最强最有力的影响”(见《在华基督教士1890年大会记录》)的实证。 贵定时人对洋教的心态 罗发先1906年率众火烧平伐犀头岩圣母堂,此事震摄了教会在当地作威作福、任意胡为、欺压人民的气焰。当年,贵定县十五岁入邑痒、十六岁县城聚徒授课、二十岁省城授课的文化达人段兆鳌,正在家中视母养病修县志。其不仅主纂了《贵定县志稿》,还留有《畅园诗草》自辑诗集等著作。据《黔南文史资料选辑》之《段兆鳌》(作者:周致平 叶茂生 肖子笑)载:一九0六年四月,贵定人民愤于帝国主义之跋扈欺凌,火烧平伐犀头岩教堂,他有诗记其事。以为“田畴荒秽”而“民情殆沸”“忍教良懦遭三木”,才迫使人民起事,“竟成蚁附”。索其原由,“总因苛敛太枭张”。诗中希望负责治安的官员“慎战心”,不要随意屠杀人民,并谆谆嘱咐,“抚彝自古当慈祥”。由此可知,当时的有识之士对罗发先武装抗教是报有同情心的。 《重校贵定县志稿》上册四十页载:严隽熙,江苏吴县监生,同治三年署任。时新、旧治均为贼踞。知县侨寓贵定西乡平伐司之龙山营,协团绅庭氏坚守一隅,屏蔽省城,通湘粤饷道,以图恢复。犀头岩天主教堂势张甚,贡生罗子山与教民王姓涉讼,公主持公道,力与教抗。教讦于大府,摘公顶戴者五年。同治七年夏,率忠义团勇助大军克复邑城,始复原职,移驻新县,办理善后事宜。 这场官司是一个典型的涉教案件。天主教堂“势张甚”,教民与贡生罗子山发生争讼,都要靠知县来主持公道,官司还打到了省府,最后还是教民获胜,连知县都“摘了顶戴”。由此可见,当时教民之威势是无可比拟的。一方之贡生罗子山都斗不过,何况一般的民众。要知道,一名贡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高的人,得此称号是可以做官的,至少在地方上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有名望的人。 所以在这民族危亡之际,罗发先在“祖宗都不要了,事情本不在理”(见《罗发先家书》)的朴素思想下,率众“打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推翻腐朽无能的清王朝作出了贡献。(文德全)
文章分类:
文物史料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李利是晴隆土生土长的布依族女孩,也是贵州布依垚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秉承“抢抓机遇闯市场、创新思路做服装”的理念,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文化,带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在去年当选黔西南州人大代表后,李利更感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不仅要做人民的“传声筒”,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发扬人,还要做带动百姓增收的“领头雁”。于是,在去年州“两会”召开的时候,她便撰写了相关提案,会后还多方...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