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装抗教布依族人物罗发先义子之谜 二维码
258
发表时间:2019-06-12 12:55作者:文德全来源:布依族在线网融媒体中心 上期《罗发先之出生地之谜》说,罗发先出生地和生长地不是同一之地,罗发先生世真是不简单,可用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来概括,其源自罗发先的“义子”之谜之故。 据其后人和族人以及老者介绍,罗发先有兄弟三人,都是由其养父养育成人。其养父与生父皆为“罗闵”之姓的同族同辈人,都属“元”字辈。生父叫罗元维住立石寨,养父叫罗元渊住拉炉(因拉炉是布依语地名,称呼时一般不带寨字,有时也可带寨字)。因罗元维有墓而无碑,生卒年等不详,故知之者很少,葬于立石寨寨脚;养父罗元渊有墓有碑,葬于拉炉寨公路上坎闵永仕(其是罗发先之嫡重孙之一。罗闵之姓的字辈“元、发、朝、廷、永、应、富、贵”)老屋左上。 罗元渊碑立于2002年腊月十九日,是罗发先之弟罗发科那一支中一个叫罗廷礼的人“为纪念高祖考元渊公创业开田园、扶子孙之功德”而立的。 据该碑上的《墓志铭》载:罗发科、先、向,童年孤哀,仰赖元渊公谋衣计食,结缘三侄。(现)各侄兰桂腾芳(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立石寨百余子孙,拉炉寨大院百余子孙。曾孙罗廷礼(住立石寨)及其妻罗雍芝,为报祖恩立碑为念。(元渊)阳命生于道光吉年吉月吉日吉时,殁于光绪吉年吉月吉日吉时,寿终于正寝。 该墓碑无孝男项,仅有“孝侄”字样写在最上方。孝侄为“发”字辈,从右至左为“科、先、向(《罗发先夫妇忆纸薄》上为‘尚’)”,孝孙为“朝”字辈。接下就是曾孙“廷”字辈,再往下是玄孙“永”字辈,再往下是来孙“应”字辈,最后一辈是“富”字辈。 据其族人介绍及《罗发先夫妇忆纸薄》载,“科、先、向”三兄弟,罗发先是老大,罗发向是仲兄,罗发科是季弟。因该碑为罗发科直系后人罗廷礼所立,碑上所排次序,“科”在“先、向”之前。 中国古代《诗经》中有“螟蛉之子、螺蠃负之”的说法,说有一种叫螺蠃的小虫,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只好把螟蛉衔回窝内抚养。后人根据这个典故,把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罗发先三兄弟,是罗元渊的螟蛉子。故罗发先三兄弟在当地也有“螟蛉之子”这个雅称。 罗发科,生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四月二十五日,寿终于公元1951年,享受春光79年,葬于立石寨,碑文上称其为“闵发科”。据立石寨现年70岁的罗永邦回忆,罗发科生于立石寨,因“童年孤哀”(原因、时岁不详)到拉炉罗元渊处作“义子”。 罗发科长兄大哥罗发先和二哥罗发向成家留住拉炉。罗发先为罗发科说亲成家后,罗发科便回到立石寨守老业和创业,其有打铁手艺和做布摩(鬼师)的功夫,常年不事农耕。在罗发先聚义起事时,他三十刚出头,年富力强,主要负责和从事打造刀枪、铸造铁沙独子(土枪沙石和子弹)的工作。 综上所述,罗发先为罗元渊之“义子”,即是罗元渊之“螟蛉之子”。(文德全)
文章分类:
文物史料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公益性传播布依族文化及用于网络分享,不作商业用途,文章导向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投稿&意见箱:tg@mail.buyizu.cn |
投稿邮箱:tg@buyizu.cn(长期征集稿件) 投稿热线:18885000854 作者简介:罗正副,贵州大学教授,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曾在《光明日报》《世界民族》等报刊杂志发表《岂是文献不足征》《实践记忆论》等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调适与演进:中国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实践记忆论纲”。内容摘要:新近出版的《布依族口传民歌文化述论》,是布依族口传民歌的重要著作,不仅继承传统课题,而且关注未来发展,更注重当前研究。布依族口... 好花红村距惠水县城18公里,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民族村,是著名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中国金钱橘之乡”和“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全村7.76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寨,668户,总人口3125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816人,布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6%。《好花红》传唱于清朝末期,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是古代濮越人的后裔,也是古…… 在贵州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布依族女干部、女专家,她坚守“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初心,2019年6月,在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的关键时刻,勇挑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第一书记重担,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水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