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坡岗布依生态博物馆 二维码
342
发表时间:2019-07-20 14:25来源:贵州民族报 2007年11月10日,兴义市郑屯镇坡岗布依生态博物馆正式隆重开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盛情邀请下,记者有幸步入其中,去领略那丰富多彩的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坡岗布依生态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其房屋是一座典型的布依族民居。朝门是单独建筑,是进入主体房屋的门户。朝门上方是一布依傩木雕面具,叫做“吞口”,作镇邪之用。朝门后面是一宽敞的院坝。走过院坝,即进入主体房屋。这是一栋干栏式一楼一底纯木结构穿斗式房屋,屋中第一层有无数的实物和图片,展示布依族的悠久历史以及古朴多姿、款式多样的服饰, 绚丽多彩的银饰,各种劳动工具,石质的、木质的各种生活用具等。这些实物,有的看上去简单粗糙,但它们是布依人在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战胜自然与灾祸的实物佐证。 干栏式建筑在过去,一楼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的地方,二楼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右边前半间是新房。古老的婚床,床上雕了72 朵各异的芙蓉花,寓意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新婚的布依姑娘身着绚丽的裙装,木板壁上是布依线绣和蜡染的褶裙等;楼上左边为厨房,摆放着铁三脚、吊杆、吊锅及锅、碗、瓢、盆、水桶等各种用具。一个竹编米箩,工艺精湛,样式别致,充分显示了布依人高超的手工技艺;中间是堂屋,一家人聚会的地方,也是招待来客的处所。两边摆放着长长的春凳,正面是“家神”,木雕的神龛,雕工精细,图案有猴、羊、鹿等吉祥物。堂屋侧边板壁上挂着木雕的12 个傩面具。布依傩,布依话叫“戈榜”,汉话又叫“冲傩傩”或“打傩傩”,现已向省级申报,获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省有关专家的建议,明年将要把傩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堂屋后面,俗称“家神背后”,有的人家是作为老人的住房,这里作粮仓。姑娘房置于右后面。其床与婚床不同,造型大方朴素。这里陈列有蜡染土布,有旧式织布机等等。 老人的房间置于左边。床两边有坐箱,有老人常用的靠椅、火宠、酒坛等。带箱的条桌上展出鸡卦。鸡卦是布依族民间信仰,用鸡腿骨预测吉凶。旁边有手抄卦书,是研究布依民俗的好资料。 从老人房后门出来,是极具布依民居特色的长廊,长廊下面是水碾。布依族居住地多依山傍水,因此充分利用流水作动力为人类服务,这显示出布依人民的聪明才智。旁边是磨房,陈列有大、小磨和腰磨,还有碓;土油榨是过去人们将菜籽加工出菜油的工具;还有打铁炉、风箱、砧凳、锤、钳等工具一应俱全。 这里摆放的石雕,有柱础、水缸、猪槽、盆、石花窗、石狮等等。众多的石制品,造型独特,技艺精良。 据介绍,坡岗布依生态博物馆的建成,先后得到省民委、省文化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总投入为200 余万元。目前,整个博物馆已征集展品560 余件,整治室外展件10 余处,分9 个单元对布依文化进行综合展示。 坡岗布依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建设的新模式,旨在通过对布依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整理,通过博物馆这个文化载体将民族民间文化的“碎片”系统地组装整理并弘扬,促进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有机结合,为创建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作贡献。 (来源:贵州民族报/2007 年/11 月/15 日/第004 版)
文章分类:
【文学】散文
|
投稿邮箱:byzzx@qq.com(长期征稿) 投稿热线:166-8500-0854 “布依族的刺绣技艺分素绣法、彩绣法、剪贴法、扎染法四个内容。要做好刺绣的前提首先是绘画,只有将要刺绣的图案画出来,才能依托图案进行刺绣。”在望谟县搬迁安置点平洞街道亚鲁社区,贵州树娘绣刺绣有限公司举办的培训班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正在给绣娘学员们讲解着刺绣的内容。(图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韦树章)韦树章一边说着一边在一张桌子上铺开... 板光布依古寨地处巍峨的龙头大山山脉东麓主峰公龙山腹地,隶属贞丰县挽澜镇板光村,距县城16公里,距挽澜镇8公里,是挽澜镇辖区内的海拔最高的村庄。海拔约1600米,冬冷夏凉,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森林覆盖率达60%。板光布依族自然村寨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洒落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有“云上布依人家”之称。板光寨布依语叫“曼莱逛”(Manlnaizguangz)。相传,从前这里生长着一大片茂密像桫椤树一样... |